•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十一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十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九节

    [周朝] 孟子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八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七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六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五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四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三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二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一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六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四节

    [周朝] 孟子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三节

    [周朝] 孟子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

    “有知虑乎?”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二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一节

    [周朝] 孟子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节

    [周朝] 孟子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九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八节

    [周朝] 孟子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七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