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八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喜欢善行,就忘记了自身的权势,古代的贤明士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喜欢行道却忘记了别人的权势。因此王公贵族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够想见就见。多见一面尚且不行,何况要把他当臣下呢?”

注释

亟(jí)见:犹言想见就见;亟,急。

由:同“犹”。亟(qì):屡次。

赏析

孟子离开齐国,辞去三卿之位时曾经说过。真正的贤士应是不召之臣,他们是君主的师傅,有能力致君于尧舜之上。君主要用这样的贤士,必须礼遇有加,他们才可能出仕。孟子认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贤士。齐宣王不能这样待他,所以他辞官回到邹国老家。

乐道忘势,是弘扬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孟子认为,古代的贤王好纳善言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以善言为重而以权势为轻?那些贤士,乐于走他自己的仁道而忘记了人家的权势,所以王公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可以见他,见他尚且不可以急急忙忙地想见就见,何况还要他作臣下呢?

这段话,大概是针对当时为求闻达而不择手段的士人们说的。

“言君当屈己以下贤,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势若相反,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