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今称甜酒、米酒或醒糟,浊醪就是浊酒,呈乳白色,不透明。
妙理:奥妙深微的理论。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解释为“深妙之道理也”。百度百科解释为“精微的道理”。
适:安闲、自在之意。
心之正:天性纯正之意。
神物:神奇之物,此处指酒。
自然:意为不可勉强。酒具有天然的悦人之性。
天工:为自然形成之意。饮酒中体味与天工相并的人生价值。
如如:佛家语指永恒存在的真如。《金刚经》:“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体无碍:肉体不感到束缚、妨害。了了:明白、清楚。坡翁在这里说:饮酒达到“了了常知而心不用”的禅境。
榼(kē):酒杯。
惟忧百榼之空:只耽心杯中无酒。此典出自《后汉书·孔融传》卷七十:“(孔融)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至道:最善的道理。
腴(yú):肉食肥美的味道。此句意为:可以达到至道,因而只要能达到于此,便可以纵情任意而饮,饮出自己的率真性格,真正领略饮酒的妙理。
这篇《浊醪有妙理赋》全面阐述了苏东坡的饮酒观。东坡一生差不多一直处在险恶的政治旋涡之中,但他却能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营营苟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保持天真淳朴,而且终生不渝。坡翁认为浊酒的妙理,在于酒可以保全内心的无为之道。
《浊醪有妙理赋》全篇意脉清晰,层次分明,文辞隽美。开篇先讲酒具有使人无为忘忧的神奇作用,“酒勿嫌浊,人当取醇。”说的是对待酒的态度,也是人涉世的态度。他认为神圣功用并不以酒见高下,浊酒有浊酒好处—— “浑盎盎以无声,始从味入;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强调的是酒外忘我的境界,所谓“坐中客满,惟忧百榼(酒器)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乃知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
赋文随后引用从先秦至唐十几位酒人的典故,赞美酒的娱情悦性之功。“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坐中客满,惟忧百榼之空”坡翁在这里说:可以享受坐中客满的朋友之乐和现实生活之乐。接着赋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说饮酒应取任自然以存天真的态度。“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
篇尾阐述浊醪的“妙理”,“故我内全其天,外寓于酒”几句寓意深刻,是全文主旨之所在。末句“吾方耕于渺莽之野而汲于清令之渊,以酿此醪,然后举洼樽而属吾口”气魄宏大,想像丰富,颇有庄子风味。
此赋句句言酒而实为说道,酒者表像,道者实质。东坡本质实为道家,以儒家进取之心入世济苍生,但屡遭挫折,故退而求其次:在内心保持高尚的节操,保持主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对于外部的客观世界则应采取饮酒的那种态度,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既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与社会格格不入。随缘自适,顺应自然,这便是本赋所阐述之“妙理”的真谛之所在。
清代乾嘉才子李调元《赋话》卷三《新话》:“宋苏轼《浊醪有妙理赋》云:‘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穷通皆宜,才是妙理。通篇豪爽,而有隽致,真率而能细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浊醪有妙理赋》系东坡晚年所作,据学者考据大约写于邵圣四年(1097)过海途中。此赋在当世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很大。这篇律赋的标题借用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句:“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杜甫诗中说:酒的好处在于可以使人暂时陶醉,以忘却尘世间的名利得失。本赋限韵“神圣功用无捷于酒”,此八字又是全篇的纲目。
苏东坡独特的饮酒观是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对泥醉,而主张“半酣”:“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东坡自言酒量微浅,少饮辄醉,却乐此不疲,尤喜见人饮酒,是真得酒中趣者也。坡翁嗜酒只是在为了追求一种境界,因为那种属于微醺的境界,是最可以使得人们的诗意生发的。东坡在《浊醪有妙理赋》中借酒言道,否定了执著于功名的仕宦人生,表达了超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