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四节
[周朝] 孟子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译文

陈子问:“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去做官?”

孟子说:“前去就职的情况有三种,自动离职的情况有三种。毕恭毕敬地以礼相迎;对他所说的话,打算去实行,便去就职;礼貌虽然没有衰减,但他所说的话,不能够得以实行,便离开。其次,虽然没有将他的言论付诸实践,但毕恭毕敬地以礼相迎,那么便就职;礼貌衰减,就离开。最次,从早到晚都吃不上饭,饿得走不出屋门,君主知道了,说:‘我从大的方面说不能推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从他的进言,使他在我的国土上饿肚子,我为此感到羞耻。’于是周济他,若能这样,也可以接受,只为免于一死罢了。”

注释

陈子:指陈臻,孟门弟子。

周:周济。

赏析

本章答弟子陈臻问,论君子出仕之道。

孟子把君子出仕的情况分为三等,最上等的是君主礼遇,又言听计从;其次是仅给礼遇,但不纳君子的善言;最下等的是不仅不纳善言,甚至连起码的礼遇都没有,去做官,不过是混碗饭吃,免于饿死而已。

上等的,是以君子为师。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理想的出仕模式,除了伊尹、管仲、诸葛亮等极少数人外,鲜有人能够做到。

“所谓见行可之仕,若孔子于季桓子是也。受女乐而不朝,则去之矣。”

“所谓际可之仕,若孔子于卫灵公是也。故与公游于囿,公仰视蜚鴈而后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