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十四首
[晋朝] 郭璞
【其一】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蕃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其二】
青溪千馀仞,中有一道士。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
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
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其三】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
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
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
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
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其四】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
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
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
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
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咤。
【其五】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
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珪璋虽特达,明月难闇投。
潜颖怨清阳,陵苕哀素秋。
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其六】
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
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
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
升降随长烟,飘飖戏九垓。
奇齢迈五龙,千岁方婴孩。
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其七】
晦朔如循环,月盈已复魄。
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白。
寒露拂陵苕,女萝辞松柏。
蕣荣不终朝,蜉蝣岂见夕。
圆丘有奇章,钟山出灵液。
王孙列八珍,安期炼五石。
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
【其八】
旸谷吐灵曜,扶桑森千丈。
朱霞升东山,朝日何晃朗。
回风流曲棂,幽室发逸响。
悠然心永怀,眇尔自遐想。
仰思举云翼,延首矫玉掌。
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
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
希贤宜励德,羡鱼当结网。
【其九】
采药游名山,将以救年颓。
呼吸玉滋液,妙气盈胸怀。
登仙抚龙驷,迅驾乘奔雷。
鳞裳逐电曜,云盖随风回。
手顿羲和辔,足蹈阊阖开。
东海犹蹄涔,崑崙蝼蚁堆。
遐邈冥茫中,俯视令人哀。
【其十】
璇台冠崑岭,西海滨招摇。
琼林笼藻映,碧树疏英翘。
丹泉溧朱沫,黑水鼓玄涛。
寻仙万余日,今乃见子乔。
振发睎翠霞,解褐礼绛霄。
总辔临少广,盘虬舞云轺。
永偕帝乡侣,千齢共逍遥。
【其十一】
吐纳致真和,一朝忽灵蜕。
飘然凌太清,眇尔景长灭。
【其十二】
纵酒蒙汜滨,结驾寻木末。
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
左顾拥方目,右眷极朱发。
【其十三】
四渎流如泪,五岳罗若垤。
寻我青云友,永与时人绝。
【其十四】
静叹亦何念,悲此妙齢逝。
在世无千月,命如秋叶蔕。
兰生蓬芭间,荣曜常幽翳。
【其十五】
登岳采五芝,涉涧将六草。
散发荡玄溜,终年不华皓。
【其十六】
放浪林泽外,被发师岩穴。
仿佛若士姿,梦想游列?。
【其十七】
翘首望太清,朝云无增景。
虽欲思灵化,龙津未易上。
【其十八】
安见山林士,拥膝对岩蹲。
【其十九】
啸嗷遗俗罗,得此生。
注释

「京华游侠窟」句:京城是游侠出没的地方。京华,京师;游侠窟,游侠活动的处所。

「山林隐遁栖」句:山林是隐者居住的处所。遁:退;隐遁,指隐居的人;栖,在山林居住。

朱门:豪贵之家。

何足荣:有什么值得荣耀的?

未若:不如。

托蓬莱:托身仙山,指归隐。蓬莱,海中仙山。

源:水之源;

挹:斟;

冈:山;

掇:拾;

丹荑:初生的赤芝。据《本草》,芝是灵草,吃了可以长寿。丹,丹芝、赤芝;荑,凡草之初生通名荑。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句:渴了到水源掬饮清波,饿了登山采食灵芝。

灵溪:水名。李善注引庚仲雍《荆州记》:「大城西九里有灵溪水。」

潜盘:隐居盘桓。

登云梯:指登仙。仙人升天因云而上,所以叫云梯。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句:说灵溪完全可以隐居,何必升天求仙呢?作者本来是藉游仙来抒发隐逸的怀抱,所以这里说潜隐也就是游仙。

漆园有傲吏:指庄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尝为漆园吏,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周笑谓楚使者曰:子亟去,无污我。」即所谓「傲吏」。

莱氏:指老莱子。《列女传》记载,老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楚王坐着车至老莱之门,请他出来做官,他许诺。妻曰:「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妄不能为人所制。」投其畚而去。老莱乃随而隐。即所谓「逸妻」。逸,节行高超。

进:指仕进。

保:保持。

龙见:《周易》:「初九,潜龙勿用。」又《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犹龙」。这句兼用二者的意思,只有潜龙才能表现出龙的品德。

退:指避世。

触藩羝:《周易》:「上六,抵羊触藩。」藩,篱笆;羝,壮羊。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蕃羝。」句:只有安心作潜龙的人,在行动上才能保持作「见龙」的自由,否则只知仕进,结果必然象「羝羊触藩」那样,碰得头破血流。细审诗意,「进退」二字,应当上下互倒,因为作者原意是主张归隐而厌恶仕进。

高蹈:远行。

风尘:人间、尘世。

谢:辞。

夷齐: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之子,曾互相推让王位,逃到西伯昌(周文王)那里,当武王伐纣时,又义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结果饿死在山上。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句:辞别伯夷、叔齐而去,完全超乎尘世之外。意思是自己的隐逸更高于伯夷、叔齐。

评析

从西晋后期到东晋前期,正是文学史上玄言诗风形成和开始盛行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界的情状,如《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郭璞是两晋之交的人物,他在这一时期文学中的地位又是如何呢?《世说新语》引檀道鸾《续晋阳秋》说:「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这等于说郭是玄言诗的倡导者。然而钟嵘《诗品》却说:「(郭璞)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意见截然相反。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评价,是从不同角度来看郭璞诗的特点而得到的不同结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既有表述老庄旨趣的玄言成份,却慷慨多气而非「辞意夷泰」,文采华茂而非平淡寡味。也就是说,它顺应了时代风尚而又超拔于时代风尚。

这里介绍的《游仙诗》十四首的第一首,具有总括全部组诗的纲领性意义。可以看出,诗虽以「游仙」为题,却并不沉迷于完全与人世相脱离的虚幻的仙境。作者把隐逸和游仙合为一体来写,两者常常密不可分。抒发的情绪,是生活于动乱时代的痛苦,和高蹈遗世的向往,但内中又深藏着不能真正忘怀人世的矛盾。这就是所谓慷慨之气的由来。

开头两句双起,以「京华游侠窟」与「山林隐遁栖」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相互对照。「游侠」的现象,古人常从不同角度去看它。在这里,主要是指贵族子弟呼啸酒市、奢华放浪的行径,就像曹植《名都篇》所写的「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那种景象。相比于这一种热烈浪漫、尽情享乐的人生,山林中的隐者,却是孤独而清冷,远隔于尘世之外。两者之间,作者如何取舍?「朱门何足荣」是对前者的否定,「未若托蓬莱」是对后者的肯定。双起之后,一扬一抑,转入主题。「蓬莱」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它与「朱门」的对照,隐含着这样的意味:朱门虽荣,贵游虽乐,却是倏忽迁变,过眼烟云,不具有仙界超世的永恒。那么,「山林」与「蓬莱」又是何种关系呢?既可以说,隐逸是求仙的前提,又可以说,隐逸和求仙,在超越尘世的浮华喧嚣,探寻生存之本质的意义上,原是一回事。并不一定真的要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临源」以下四句,具体描写隐士的生活。他们在澄澈的水源上掬饮清波,又攀上高高的山岗采食初生的灵芝——据说食灵芝可以延年益寿。「灵溪」,《文选》李善注引庾仲雍《荆州记》云:「大城西九里有灵溪水。」「云梯」,李善注谓:「言仙人升天,因云而上。」这二条注有些问题。「灵溪」未必是专名,应只是泛指幽深山谷中的溪流。山水钟天地之灵气,可以养性,故谓「灵溪」。「云梯」更不能指成仙之路,否则「安事登云梯」作为否定的句子,与诗题直接冲突。其实,乘云而上作为政治上飞黄腾达的比喻,由来已久。《史记·范雎传》中,「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便是此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山巅水涯,深可流连,无需费心求禄,自致于青云之上。

然则,仕宦的道路,究竟为何是必须抛弃的呢?接着,诗人引用古代贤哲的事例,加以说明。「漆园有傲吏」指庄子,他做过漆园地方的小吏。注意「傲吏」为了与「逸妻」相对,重在「傲」不重在「吏」。因为庄子做漆园吏,根本还够不上「仕宦」,且他也是根本反对仕宦的。据《史记》,楚威王听说庄子贤能,派使者带了重金聘庄子到楚国去任国相。他回答说:卿相固然很尊荣,但就像祭祀所用的牺牛,养得肥肥壮壮,到了宰杀的时候,想要做一头野猪,再也不能够了!「莱氏」指老莱子。据《列女传》,他避世隐居,躬耕蒙山,后应楚王之请,准备出仕。他的妻子劝告说:你今日食人酒肉,受人官禄,明日就被人制约,难免于祸患了。老莱子就听了妻子的话,仍旧过着隐遁生活。这两个故事,都强调了在仕宦道路上,丧失自由,并隐伏巨大危险。因之,所谓富贵尊荣,只是使人失去自由天性的诱饵罢了。联系魏晋以来政治生活中风波险恶的情状,不难想像诗人心中深深的忧惧。

在诗歌的字面上,这些意思都没有明白说出,只是表彰漆园「傲吏」、莱氏「逸妻」,作为自己的楷模。而后用《周易》中典故,点出其中道理。《周易·乾》之「九二」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周易·大壮》之「上六」云:「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蕃羝」两句,意思是说:隐居的贤士,如果进而求仕,固然可能如潜龙之出现,风光一时,为天下所重,然一旦陷入困境,就再也由不得自己,犹如壮羊的角卡在了篱笆上,进不得,退不得。所以在人生的选择上,不能只看到进而「龙见」的辉煌,更要预想退而「触蕃」的窘境。这里都包涵着动乱时代的「忧生」之感。

经过以上的思考,作者得出明确的结论:「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伯夷、叔齐,是古人称颂的贤者,曾互让王位而逃到西伯昌(周文王)那里;后来武王伐纣,他们又为了忠于商朝而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但在魏晋人看来,这种大忠大贤,仍然是牵绊于世网,伤残人生的本性,正是羝羊触蕃的可怜相。远不如高蹈于人世风尘之外,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

令人感叹的是:郭璞虽有高蹈的志向,却并不能摆脱仕宦,入隐山林。后更因反对王敦谋叛,遭致杀身之祸,「游仙」的豪情,化作刀下的哀吟。只是在他的诗歌里,留下那一代文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追求解脱的期望,和进退失据的叹息。在写作手法上,这首诗引用庄子的事迹和思想,引用《周易》的成言,藉以表述自己的人生观念,体现了玄言诗兴起时代的文学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