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皇帝。圣祖第四子。康熙四十八年封雍亲王,六十一年十一月嗣位。次年改元雍正。即位后颁诏训饬各级文武官吏,列举弊端,严令整顿。借故镇压与之争位的诸弟,胤(允)禵被圈禁,胤(允)祀、胤(允)禟于被废黜后死亡。舅父隆科多、大将军年羹尧原属亲信,也在雍正初年相继得罪。查嗣庭、汪景祺以文字得罪,实遭隆、年二人牵连。康熙帝所亲信之苏、宁织造李、曹两家亦遭重谴。甚至浙江士子亦因查、汪两案而暂停乡会试。又严令诸王不得对所属旗人多派差使,停止宗室诸王兼管旗下事务。在中央设立军机处。重用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为重要省份总督。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在大多数省份行“摊丁入亩”之法。对西北方面,讨伐罗卜藏丹津叛乱,击败准部噶尔丹策零之扰。对外则禁止西洋传教士传教,除在京者外,其余西洋人一律安置澳门。又于雍正五年与俄国订立《布连斯奇界约》及《恰克图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十三年八月,病卒。谥宪皇帝。
-
-
-
-
清末民初医师、政治家、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中国国民党之创党人。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逸仙,室号品兰堂。生于大清帝国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县长安镇上沙村。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在日本多尊称其为中山先生,「中山」实为姓,惟后讹传为「孙中山」,孙氏个人多用「孙文」或「孙逸仙」签署重要文件,罕用「孙中山」。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老士兵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时期,他依旧未有行动,只期望进入官场,二十八岁上书清朝重臣李鸿章,建言改革,却遭遇李鸿章的冷落。孙文在澳门行医时加入澳门古老的秘密组织「少年中国党」,迈向革命。日本命令将兵遣师,侵入中国。1894年11月24日,孙文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国民党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孙文提倡以武装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以建立中华民国,但民国建立以后,他得不到北洋军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于是遭受许多非议。他提出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影响中国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建立的政权继承他的党国体制和以党治军思想,尊其为唯一总理。
-
-
-
-
-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 萧绎于514年封湘东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荆州,任荆州刺史、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遣人至荆州宣读密诏,授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其余职务如故。549年梁武帝饿死台城后,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与哥哥邵陵王萧纶,并击退襄阳都督萧詧(萧誉之兄弟)的来犯;之后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552年侯景死后,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当时,群臣中有人建议返回旧都建康,但萧绎没有同意。 萧绎即帝位之后,其弟武陵王萧纪称帝于益州;于是萧绎便派兵前往四川消灭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此举给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落敌手。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宇文泰大为不满,命令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等将领以5万兵马进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梁元帝战败,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随后,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军营投降。不久为襄阳都督萧詧以土袋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后葬于颍陵,颍陵现存一对石兽(方旗庙石刻)。 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
-
-
-
-
-
-
-
-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