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1]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
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少好学,口吃,长相平平,身高偏矮,不能剧谈,专心于潜心思考,早年倾慕司马相如,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常作辞赋,名声远播,如《蜀都赋》,此赋开启了京都一派题材,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以及晋代左思《三都赋》皆受其影响。 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为门下史。后经蜀人杨庄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公元前11年正月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又作《羽猎赋》仍然以劝谏为主题。被封黄门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公元前10年扬雄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 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笑他,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又写了一篇《逐贫赋》。王莽当政,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他写过《剧秦美新》美化王莽,但此文是主动投靠还是避祸之作,还有争论。 后在天禄阁校书,写作,进行语言学研究。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但是因弟子刘棻牵连,有人前来逮捕扬雄,扬雄恐惧而跳楼,未死,后得免,京师谚曰:“惟寂寞,自投阁。”后召为大夫,默默无闻而终。
-
-
-
-
-
-
-
-
李陵,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初为西汉将领,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十月率五千步兵为主将李广利分兵,後遭遇匈奴单于八万骑兵主力而被围于浚稽山,连战八天八夜,终因寡不敌众而投降。 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引起争议。他的传奇经历使得他成为後世文艺作品的对象及原型。 後来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做了匈奴右校王,掌管坚昆部落。公元前89年,与远征匈奴为主将李广利分兵的商秋成带领的三万汉军打过一仗。而主将李广利孤兵深入,导致七万人马有去无回,汉朝从此再无人马远征匈奴。 汉武帝死后,汉匈和亲,李陵少时同僚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李陵回国,李陵"恐再辱",拒绝回大汉,遂于公元前74年老死匈奴。
-
-
清代诗人、词人、藏书家、昆曲作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内务府包衣满洲正白旗旗鼓佐领下人,祖籍直隶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一说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曹玺子。世为康熙近臣。曹寅的母亲孙氏是康熙的乳母,康熙为皇子时,曹寅也曾入宫担任康熙的侍读,日后又成为侍卫,也因此备受康熙信任。康熙二年,其父曹玺出任江宁织造(驻地江苏省江宁府,今南京市),织造是专门为宫廷准备所需衣料与织物的官职。而曹玺是织造官由三年一任改为专差久任的第一人。曹玺一直做到康熙二十三年病死于任上,赠工部尚书。曹玺死后五个月康熙帝南巡,曾亲至织造府抚慰家属。曹寅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曹寅以内务府广储司郎中衔出任苏州织造(驻地江苏省苏州府,今苏州市),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又转任其父曾经担任的江宁织造,兼苏州织造。与其姻亲苏州织造李煦轮流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康熙曾经六次南巡,除第一次驻跸江宁将军衙门以外,其馀五次均以织造衙门为行在。而其中四次是曹寅负责接待,共办理四次接驾大典。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曹寅领其母孙氏(即康熙帝乳母)上堂朝拜,康熙很高兴,说「此吾家老人也」,并为孙氏书「萱瑞堂」三字。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予曹寅「三品郎中加五级」再加一级。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加曹寅通政使司通政使衔。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曹寅染疟疾,康熙帝得知后,特命从宫中送外国药品金鸡纳(奎宁)至江南,未及,曹寅卒于织造任上,其子曹颙接任织造。三年后,曹颙骤逝,康熙帝考虑曹家定居江南已久,不便迁移,命曹宣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曹家在江南,负有的不只是织造的职务。由于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负责监察江南官员,可直接呈递密疏。起初密摺内容主要是江南地方雨水、庄稼、物价等情况,后也及于地方官民舆论与动静上。曹寅在地方上,官声良好。如章学诚的丙辰劄记:「曹寅为两淮巡盐御史....与同旗李煦互相番代.....(李喣)较曹用事为久矣。然曹至今为学士大夫所称,而李无闻焉。」而宋和的《陈鹏年传》也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南巡时,江宁府知府陈鹏年因为反对上司为了供应皇帝南巡向百姓加税,而得罪两江总督,总督陷害陈鹏年,太子胤礽怒欲杀之,曹寅「免冠叩头,为鹏年请」,叩头至血被额头,最终康熙帝准许宽免陈鹏年。曹寅在江南,也凭藉著其才情与身份,结交知名文士、学者与明朝遗民。其中施润章、朱彝尊、陈维崧、尤侗、洪升、保持明遗民身份的方仲舒等,与他交情亦深。他也利用他的力量照顾贫寒文人。像是朱彝尊《曝书亭集》就是他出资刊印的。曹寅为人风雅,喜交名士,通诗词,晓音律,主编《全唐诗》,有《楝亭诗钞》八卷、《诗钞别集》四卷、《词钞》一卷、《词钞别集》一卷、《文钞》一卷传世。原配顾氏,早卒,后娶李煦父李士祯族弟李月桂之女李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