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衡恪
    陈衡恪 (1876 年 ~ 1923 年) 1 篇诗文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1]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 扬雄
    扬雄 (公元前 53 年 ~ 18 年) 5 篇诗文

    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少好学,口吃,长相平平,身高偏矮,不能剧谈,专心于潜心思考,早年倾慕司马相如,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常作辞赋,名声远播,如《蜀都赋》,此赋开启了京都一派题材,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以及晋代左思《三都赋》皆受其影响。 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为门下史。后经蜀人杨庄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公元前11年正月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又作《羽猎赋》仍然以劝谏为主题。被封黄门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公元前10年扬雄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 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笑他,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又写了一篇《逐贫赋》。王莽当政,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他写过《剧秦美新》美化王莽,但此文是主动投靠还是避祸之作,还有争论。 后在天禄阁校书,写作,进行语言学研究。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但是因弟子刘棻牵连,有人前来逮捕扬雄,扬雄恐惧而跳楼,未死,后得免,京师谚曰:“惟寂寞,自投阁。”后召为大夫,默默无闻而终。

  •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 戚夫人

    即戚姬。西汉济阴定陶人。高祖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欲废太子,立赵王为太子。吕后用张良计召商山四皓为太子客,竟不易太子。高祖卒,吕后酖杀赵王,囚戚夫人,断其手足,去眼熏耳,饮以哑药,置于厕所,名曰人彘。

  • 吴淑姬

    北宋湖州人,失其本名,浙江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为富家子年据,或投郡诉其奸淫,时(在乾道中)王十朋为湖州守,判处徒刑。郡僚相与诣理院观之,乃具酒引使至席,命脱枷侍饮,即席成二词,众皆叹赏。明日,以告十朋,言其冤,乃释放。后为周姓子买以为妾,名曰淑姬。(按《诚斋杂记》中所载之吴淑姬,乃汾阴人,嫁士人杨子治,与湖州之吴淑姬为二人。)淑姬工词。有《阳春白雪词》五卷,黄升《花庵词选》云:“淑姬,女流中黠慧者,有词五卷,佳处不减李易安。”

  • 李翱
    李翱 (772 年 ~ 841 年) 12 篇诗文

    李翱,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

  • 袁凯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四卷。

  • 王贞白
    王贞白 (875 年 ~ 958 年) 120 篇诗文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七年后(公元902年)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唱和。著有《灵溪集》7卷行世,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王贞白病卒于故里,时值梁代,朝廷敕赠王贞白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公”封号,建立“道公祠”,葬于广丰区城西门外城壕畔。

  • 曾允元

    曾允元字舜卿,号鸥江,元江西太和人,生平不详。曾允元,宋代词人,名作《水龙吟》流传很广;《词综》卷二八谓其字舜卿,疑将曾揆之字误作允元之字。《元草堂诗馀》卷中入选其词4首,《全宋词》据以录入。

  • 李陵
    李陵 (? ~ 公元前 74 年) 2 篇诗文

    李陵,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初为西汉将领,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十月率五千步兵为主将李广利分兵,後遭遇匈奴单于八万骑兵主力而被围于浚稽山,连战八天八夜,终因寡不敌众而投降。 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引起争议。他的传奇经历使得他成为後世文艺作品的对象及原型。 後来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做了匈奴右校王,掌管坚昆部落。公元前89年,与远征匈奴为主将李广利分兵的商秋成带领的三万汉军打过一仗。而主将李广利孤兵深入,导致七万人马有去无回,汉朝从此再无人马远征匈奴。 汉武帝死后,汉匈和亲,李陵少时同僚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李陵回国,李陵"恐再辱",拒绝回大汉,遂于公元前74年老死匈奴。

  • 毛文锡

    毛文锡,,字平珪,唐末五代时高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四,登进士第。已而入蜀,从王建,官翰林学士承旨,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蜀亡,随王衍降唐。未几,复事孟氏,与欧阳烔等五人以小词为孟昶所赏。《花间集》称毛司徒,著有《前蜀纪事》《茶谱》,词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国维辑《毛司徒词》一卷。

  • 曹寅
    曹寅 (1658 年 ~ 1712 年) 18 篇诗文

    清代诗人、词人、藏书家、昆曲作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内务府包衣满洲正白旗旗鼓佐领下人,祖籍直隶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一说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曹玺子。世为康熙近臣。曹寅的母亲孙氏是康熙的乳母,康熙为皇子时,曹寅也曾入宫担任康熙的侍读,日后又成为侍卫,也因此备受康熙信任。康熙二年,其父曹玺出任江宁织造(驻地江苏省江宁府,今南京市),织造是专门为宫廷准备所需衣料与织物的官职。而曹玺是织造官由三年一任改为专差久任的第一人。曹玺一直做到康熙二十三年病死于任上,赠工部尚书。曹玺死后五个月康熙帝南巡,曾亲至织造府抚慰家属。曹寅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曹寅以内务府广储司郎中衔出任苏州织造(驻地江苏省苏州府,今苏州市),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又转任其父曾经担任的江宁织造,兼苏州织造。与其姻亲苏州织造李煦轮流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康熙曾经六次南巡,除第一次驻跸江宁将军衙门以外,其馀五次均以织造衙门为行在。而其中四次是曹寅负责接待,共办理四次接驾大典。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曹寅领其母孙氏(即康熙帝乳母)上堂朝拜,康熙很高兴,说「此吾家老人也」,并为孙氏书「萱瑞堂」三字。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予曹寅「三品郎中加五级」再加一级。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加曹寅通政使司通政使衔。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曹寅染疟疾,康熙帝得知后,特命从宫中送外国药品金鸡纳(奎宁)至江南,未及,曹寅卒于织造任上,其子曹颙接任织造。三年后,曹颙骤逝,康熙帝考虑曹家定居江南已久,不便迁移,命曹宣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曹家在江南,负有的不只是织造的职务。由于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负责监察江南官员,可直接呈递密疏。起初密摺内容主要是江南地方雨水、庄稼、物价等情况,后也及于地方官民舆论与动静上。曹寅在地方上,官声良好。如章学诚的丙辰劄记:「曹寅为两淮巡盐御史....与同旗李煦互相番代.....(李喣)较曹用事为久矣。然曹至今为学士大夫所称,而李无闻焉。」而宋和的《陈鹏年传》也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南巡时,江宁府知府陈鹏年因为反对上司为了供应皇帝南巡向百姓加税,而得罪两江总督,总督陷害陈鹏年,太子胤礽怒欲杀之,曹寅「免冠叩头,为鹏年请」,叩头至血被额头,最终康熙帝准许宽免陈鹏年。曹寅在江南,也凭藉著其才情与身份,结交知名文士、学者与明朝遗民。其中施润章、朱彝尊、陈维崧、尤侗、洪升、保持明遗民身份的方仲舒等,与他交情亦深。他也利用他的力量照顾贫寒文人。像是朱彝尊《曝书亭集》就是他出资刊印的。曹寅为人风雅,喜交名士,通诗词,晓音律,主编《全唐诗》,有《楝亭诗钞》八卷、《诗钞别集》四卷、《词钞》一卷、《词钞别集》一卷、《文钞》一卷传世。原配顾氏,早卒,后娶李煦父李士祯族弟李月桂之女李氏。

  • 温子昇
    温子昇 (495 年 ~ 547 年) 10 篇诗文

    北魏济阴冤句人,字鹏举。自云为晋温峤之后。博学善文章。初为广阳王元渊贱客,教诸奴子书。孝明帝熙平初,对策高第,补御史,台中文笔皆出其手。孝明帝正光末,随元渊镇压六镇起事,为东北道行台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孝庄帝建义初,为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孝庄帝诛尔朱荣,子升参预谋画。尔朱兆入洛,惧祸逃匿。孝武帝永熙中,复官侍读,兼舍人。后领本州大中正。东魏时高澄引为大将军府咨议参军。疑其知元仅等谋反,投之晋阳狱中,饿死。子升文笔,当时已传于江南,为梁武帝所称,又远传至吐谷浑。今有《温侍读集》明辑本。

  • 乐婉
    乐婉 (? ~ ?) 1 篇诗文

    乐婉,生卒年不详。宋代杭州妓,为施酒监所悦。施曾有词相赠别,乐乃和之。即今传世的《卜算子·答施》 ,收录于《花草粹编》卷二自《古今词话》。

  • 胡令能
    胡令能 (785 年 ~ 826 年) 7 篇诗文

    胡令能,唐代诗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隐居圃田(河南省莆田县)。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诗4首。

  • 徐月英

    生卒年不详,五代吴、南唐之际江淮名妓,与徐温诸子游。徐月英工诗,有诗集传于当时,今已佚。事迹散见《北梦琐言》卷九、《唐诗纪事》卷七九。《全唐诗》收其诗2首、断句2。

  • 董士锡

    清江苏武进人,字晋卿,一字损甫。嘉庆副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受其舅张惠言指授,工古文诗赋,尤精《虞氏易》。历主通州、扬州、泰州书院讲席。曾受河督黎世序聘修《续行水金鉴》。有《齐物论斋集》、《遁甲变通录》等。

  • 伏生
    伏生 (? ~ ?) 3 篇诗文

    伏生(伏胜,字子贱),汉人,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约前268年),卒于汉文帝三年(约前178年),享年90岁。汉国济南(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市 韩店镇苏家村)人 ,曾为秦博士。 秦时焚书,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以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乃使晁错往受之。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世传的今文《尚书》皆出于他。

  •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天宝二年登进士第,约十三、四载,入安西节度副大使封常清幕,参预谋划有功。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尚书郎,出使夏口,与故友李白相遇。代宗永泰初,在淮南田神功幕中任军职。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二、三年任潭州刺史,与诗人元结有交往,后入朝为太子左庶子,六年(771)冬,任礼部侍郎,典七、八、九年贡举,时人称其能“妙选彦才”,复知东都举。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

  • 文德皇后

    见长孙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