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诗十二首

    [晋朝] 陶渊明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 四时

    [晋朝] 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 移居二首·其二

    [晋朝]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 移居二首·其一

    [晋朝]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 答庞参军·衡门之下

    [晋朝] 陶渊明

    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

    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朝为灌园,夕偃蓬庐。

    人之所宝,尚或未珍。不有同好,云胡以亲?

    我求良友,实觏怀人。欢心孔洽,栋宇惟邻。

    伊余怀人,欣德孜孜。我有旨酒,与汝乐之。

  • 答庞参军·相知何必旧

    [晋朝] 陶渊明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 咏三良

    [晋朝] 陶渊明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人必侍丹帷。

    箴规向已从,计议初无亏。

  • 腊日

    [晋朝] 陶渊明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 兰亭集序

    [晋朝]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兰亭诗六首(其三)

    [晋朝]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崖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 霜寒帖

    [晋朝] 王羲之

    臣羲之言:霜寒,伏愿圣体与时御宜,不胜驰情,谨付承动静,臣羲之言。

  • 青李来禽帖

    [晋朝] 王羲之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 虞安吉帖

    [晋朝] 王羲之

    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 汝不帖

    [晋朝] 王羲之

    汝不可言,未知集聚日,但有慨叹。各慎护。前与嫂试求屏风,遂不得答为也。

  • 荀侯帖

    [晋朝] 王羲之

    荀侯佳不?未果就卿,深企怀耳。安好音信,明公还得归洛也,计令解有悬休寻。

  • 又不能帖

    [晋朝] 王羲之

    又不能不痛熙荐亡,政尔,复何于求之?度政当求之内事。余理不绝,求之一条,当有冀不?信罔然前途愿一一。诲之,以悟其心。

  • 散势帖

    [晋朝] 王羲之

    知足下散势小差,此慰无以为喻,云气力故尔,复以灼怛,想散患得差,余当以渐消息耳。

  • 书论

    [晋朝] 王羲之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 月半帖

    [晋朝] 王羲之

    月半,念足下穷思深至,不可居忍。雨湿,体气各何如?参军得针灸力不?甚悬情。当深宽割,晴通省苦,遣不具。王羲之白。

  • 蔡家帖

    [晋朝] 王羲之

    想小大悉佳,蔡家宾至,君情感益深,唯当拨遣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