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万物复兴,寄情山水心有所凭。
抬头远望澄澈天宇,俯首低徊绿水之滨。
空阔明朗无边景观,过目难忘其理自陈。
自然功绩何其伟大!千百事物没有不均。
各种声响尽管不一,对人来说全都崭新。
三春:指春天的第三个月,暮春。
群品:万事万物。
寄:把思想感情、希望、理想放在某人或某物上。
畅:表达。
因:相就,趋赴。
俯:低头,面向下。
磐:盘桓,逗留。
寥朗:空阔明朗。
无崖:同“无涯”,无穷尽,无边际。
观:景象。
寓目:犹过目,观看。
陈:分布,显示,呈现。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万殊:各不相同,亦指各种不同的现象、事物。
群籁:即指万籁,各种声响。
参差:不齐的样子。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当世名士,宴集山阴兰亭。他们开怀畅饮,即兴赋诗,写下了不少诗歌,时人将其汇集起来,成为《兰亭诗集》。王羲之共作了六首,此为其中一首。这首诗大旨谈理,通过对自然界的仰观俯察,诗人道出了对人生真谛的理解。他感动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于是发为心声,传达出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各种事物千差万别,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无一不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这一切全都归结于大自然的伟大功绩,这就是诗人所要言说的“理”。本诗以景起,以理结,涉于谈玄说理的范式,但其中体现的精神却并不是消极的,这是此诗与其他玄言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