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生

    [明代] 王守仁

    人生多离别,佳会难再遇。

    如何百里来,三宿便辞去?

    有琴不肯弹,有酒不肯御。

    远陟见深情,宁予有弗顾?

    洞云还自栖,溪月谁同步?

  • 武陵潮音阁怀元明

    [明代] 王守仁

    高阁凭虚台十寻,卷帘疏雨动微吟。

    江天云鸟自来去,楚泽风烟无古今。

    山色渐疑衡岳近,花源欲问武陵深。

    新春尚沮东归楫,落日谁堪话此心?

  • 白鹿洞独对亭

    [明代] 王守仁

    五老隔青冥,寻常不易见。

    我来骑白鹿,凌空陟飞巘。

    长风卷浮云,褰帷始窥面。

    一笑仍旧颜,愧我鬓先变。

    我来尔为主,乾坤亦邮传。

  • 书杖锡寺

    [明代] 王守仁

    杖锡青冥端,涧壁环天险。

    垂岩下陡壑,涉水攀绝巘。

    溪深听喧瀑,路绝骇危栈。

    扪萝登峻极,披翳见平衍。

    僧逋寄孤衲,守废遗荒殿。

  • 七盘

    [明代] 王守仁

    鸟道萦纡下七盘,古藤苍木峡声寒。

    境多奇绝非吾土,时可淹留是谪官。

    犹记边峰传羽檄,近闻苗俗化衣冠。

    投簪实有居夷志,垂白难承菽水欢。

  • 秋声

    [明代] 王守仁

    秋来万木发天声,点瑟回琴日夜清。

    绝调回随流水远,馀音细入晚云轻。

    洗心真已空千古,倾耳谁能辩九成?

    徒使清风传律吕,人间瓦缶正雷鸣。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钱德洪跋

    [明代] 王守仁

    嘉靖戊子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讣告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继后同门各以所记见遗。洪择其切于问正者,合所私录,得若干条。居吴时,将与《文录》并刻矣。适以忧去,未遂。当是时也,四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若无事于赘刻者,故不复萦念。

    去年,同门曾子才汉得洪手抄,复傍为采辑,名曰《遗言》,以刻行于荆。洪读之,觉当时采录未精,乃为删其重复,削去芜蔓,存其三分之一,名曰《传习续录》,复刻于宁国之水西精舍。今年夏,洪来游蕲,沈君思畏曰:“师门之教,久行于四力,而独未及于蕲。蕲之士得读遗言,若亲炙去夫子之教。指见良知,若重睹日月之光。唯恐传习之个博,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请裒其所逸者增刻之,若何?”

    洪曰:“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盖指示专一,则体悟日精,几迎于言前,神发于言外,感遇之诚也。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多言有以病之耶?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

    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并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唯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

    嘉靖丙辰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七

    [明代] 王守仁

    邹谦之尝语德洪曰:“舒国裳曾持一张纸,请先生写‘拱把之桐梓’一章。先生悬笔为书,到‘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顾而笑曰:‘国裳读书,中过状元,岂诚不知身之所以当养,还须诵此以求警?’一时在侍诸友皆惕然。”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六

    [明代] 王守仁

    问:“孔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先生曰:“亦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若颜子闻一知十,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五

    [明代] 王守仁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最离捉摸。”

    先生曰:“良知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四

    [明代] 王守仁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织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三

    [明代] 王守仁

    尝见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门,退坐于中轩,若有忧色。德洪趋进请问。先生曰:“顷与诸老论及此学,真员凿方枘。此道坦如道路,世儒往往自加荒塞,终身陷荆棘之场而不悔,吾不知其何说也!”

    德洪退,谓朋友曰:“先生诲人,不择衰朽,仁人悯物之心也。”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二

    [明代] 王守仁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汝中举佛家实相、幻相之说。

    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工夫上说本体。”

    先生然其言。

    洪于是时尚未了达,数年用功,始信本体工夫合一。但先生是时因问偶谈,若吾儒指点人处,不必借此立言耳。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一

    [明代] 王守仁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机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

    [明代] 王守仁

    先生尝语学者曰:“心礼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九

    [明代] 王守仁

    “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八

    [明代] 王守仁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七

    [明代] 王守仁

    问:“近来妄念也觉少,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不知此是工夫否?”

    先生曰:“汝且去着实用功,便多这些着想也不妨,久久自会妥帖。若才下得些功,便说效验,何足为恃?”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六

    [明代] 王守仁

    先生曰:“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症,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五

    [明代] 王守仁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