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
    胡适 (? ~ ?) 1 篇诗文

    这个人很神秘,什么也没留下

  • 龙榆生
    龙榆生 (1902 年 ~ 1966 年) 0 篇诗文

    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在家族中行七,故又自称龙七。别号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荒鸡警梦室主。生平爱竹,四十岁後又自署箨公。其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 龙榆生师从黄季刚、陈石遗学诗,从朱祖谋修音韵学和诗词。先後在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等校任教授。自1929年开始撰写词学论文,其词学论文一变以往词界评点论词的形式,对词的起源、词的发展、词的创作、词的艺术风格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重点着眼于唐宋词,推进了当时词学研究的学科建设。1933年至1936年,在叶恭绰等人的赞助下,在沪创办了《词学季刊》,前後共出版十一期,後因抗战爆发而不得不停刊。南京沦陷後,先生在南京创办《同声月刊》,自1940年12月至1945年7月共出版三十九期。1934年4月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词学内涵,系统提出词学研究的八个方面,于图谱之学、音律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这五项清代传统词学成就的基础之上,又提出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录之学三个有待于开拓的领域。 龙榆生一生收有大量词学文献,包括极为稀见的明代琴谱和民间艺人诗词集。三十年代已藏书数十箱,惜抗日战争中辗转散佚颇多。解放初及1964年,先後将所藏善本分别捐赠予上海图书馆、上海音乐学院、浙江省图书馆、广西省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及杭州大学图书馆,其中包括王鹏运、朱祖谋、沈曾植、俞陛云、曹元忠、吴梅、赵尊岳等人的手稿以及包括批注点校的词学文献,又上述诸人间往来论学之信札,亦捐赠无遗。“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家存图籍星散,其自作诗词稿遭毁。含冤去世,後得平反。 著有《词曲概论》、《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中国韵文史》、《唐宋诗学概论》、《东坡乐府笺》、《风雨龙吟室丛稿》、《忍寒词》、《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等书行世,所编选本《唐宋名家词选》及《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风行一时。

  • 陆绍珩

    陆绍珩(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字湘客,松陵(苏州吴江)人,号称唐代隐逸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之后。自序言:“每遇嘉言格论,丽词醒语,不问古今,随手辄记。卷从部分,趣缘旨合,用浇胸中块垒,一扫世态俗情,致取自娱,积而成帙”。 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 全书分十二类:醒、情、峭、灵、素、景、韵、寄、绮、豪、法、倩。又名《小窗幽记》,存七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醉古堂剑扫》在明末天启4年(1624年)刊行。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是天启年间的四色套印本,根据了陆绍珩自序、凡例等情况可知这是初版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残本七卷( 全书十二卷)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部还藏有日本嘉永6年、明治41年的刻本3种。

  • 李禺
    李禺 (? ~ ?) 1 篇诗文

    宋朝人,生平不详。著有一首夫妻对答的回文诗《两相思》。

  • 王穉登
    王穉登 (1535 年 ~ 1612 年) 1 篇诗文

    王穉(zhì)登,字伯谷,号松坛道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后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王穉登少有才名,长益骏发,名满吴会。嘉靖年间,两度游学京师,客大学士袁炜家。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与陆弼,魏学礼等召修国史。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吴社编》、《弈史》、《吴郡丹青志》。擅长书法,善书法,行、草、篆、隶皆精,名作《黄浦夜泊》存世。

  • 吴元泰

    吴元泰,明,(约公元一五六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号兰江,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末前后在世。好为通俗小说,著有《东游记上洞八仙传》二卷,(《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与杨致和的《西游记》,余象斗的《南游北游二记》合称《四游记》。

  • 陈与之

    不详。

  • 余懋学
    余懋学 (1543 年 ~ 1599 年) 1 篇诗文

    江西婺源县人,字行之,号中宇。隆庆二年进士。历官抚州推官、南京户部科给事中,上书弹劾张居正献祥瑞,斥为民,居正死复官。累官南京尚宝卿、户部侍郎。

  • 孙过庭
    孙过庭 (648 年 ~ 703 年) 1 篇诗文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虔礼,自称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汉及三国时富阳属吴郡),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历任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陈子昂为他撰写墓誌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说他很有才华,并有大志,但生平不得意。因暴病于洛阳植业里客舍去世。 孙过庭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书法,工楷、行,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法坚劲精熟,直逼二王,在唐代首屈一指,唐高宗曾经评价他「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陈子昂为他撰写墓誌铭:「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他比作钟繇;唐代的《续书评》:「过庭草书如悬崖绝壑, 笔势劲健」;宋代的《宣和书谱》:「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著《书谱》,原为两卷,传到明代时被严嵩装订为一卷,后被清宫收藏,并作为书法理论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原本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另外有传为他书写的草书《千字文》,是后世的仿本,现藏于中国辽宁博物馆。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为中国的书法理论奠定了基本框架。他认为书法内容是随著时代而兴起的,形式是因为世俗而变化的。他主张书法风格应融合各种风格兼取其长。从哲学角度分析了书法创作的变易关系。有墨迹《书谱》传世。

  • 牛兆濂
    牛兆濂 (1867 年 ~ 1937 年) 1 篇诗文

    清末关中大儒,字梦周,号蓝川,陕西蓝田人。幼年过目成诵,後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後人尊称蓝川先生。辛亥革命後以遗民自居。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四卷,《芸阁礼记传》十六卷,《近思录类编》十四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誌》。

  • 朱妙端
    朱妙端 (1423 年 ~ 1506 年) 30 篇诗文

    明代女诗人,字仲娴,又字令文,号静庵,海宁(今属浙江)人。出身书香门第,幼颖悟,工诗。年十三丧父,后嫁教谕周济,济死于福建光泽任所,她扶柩而归。晚年随子迁居江宁 ,年八十馀卒。工诗,其诗清新流丽,著有《静庵集》。

  • 马明衡

    马明衡,字子萃。福建莆田人。父思聪,死宸濠难。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授太常博士,甫为御史,与朱淛同得罪,削职为民。受业于王守仁,闽中有王氏学自此始。

  • 伽腽肭

    古天竺高僧伽腽肭

  • 程樊
    程樊 (? ~ ?) 1 篇诗文

    江南山阳人,字是若,安东诸生。是若抗心希古,矻矻于学,《咏怀》次章,其自写襟抱也。乃年命不永,托之空言,惜哉!

  • 王仲元

    王仲元,生卒年不详,杭州人。与钟嗣成交厚。作有杂剧三种,均佚。散曲今存小令二十一首,套数四篇。

  • 孔镛
    孔镛 (1417 年 ~ 1489 年) 7 篇诗文

    明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韶文。官都昌知县、髙州知府、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弘治二年(西元一四八九年)召为工部右侍郎,九月卒於赴召途中。

  • 鲍令辉

    鲍令晖,生卒年不详,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南朝宋女诗人。鲍照之妹,家境清贫,善作情。钟嵘《诗品》说她是南齐人,但从鲍照的《请假启》中讲到仅有的一个妹妹死去等语看来,她大约在宋孝武帝时就已去世。

  • 祖鸿勋

    祖鸿勋,涿郡范阳人也。父慎,仕魏,历雁门、咸阳二郡太守,政有能名。卒于金紫光禄大夫、赠中书监、幽州刺史,谥惠侯。鸿勋弱冠,与同郡卢文符并为州主簿。仆射、临淮王彧表荐其文学,除奉朝请。、位至高阳太守。在官清素,妻子不免寒馁。时议高之。齐天保初,卒官。

  • 郭麐
    郭麐 (1767 年 ~ 1831 年) 18 篇诗文

    郭麐(lín )字祥伯,号频伽,因右眉全白,又号白眉生、郭白眉 ,一号邃庵居士、苎萝长者。江苏吴江人。著作主要有《灵芬馆诗集》(《初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四集》十二卷,《续集》八卷,《杂著》二卷,《杂著续编》四卷)、《江行日记》一卷、《唐文粹补遗》二十六卷,以及《蘅梦词》、《浮眉楼词》、《忏余绮语》各二卷等。

  • 兰楚芳

    兰楚芳,也作蓝楚芳,西域人。官江西元帅。“丰神英秀,才思敏捷”。(《录鬼簿续编》)在武昌(今属湖北省)时常与刘廷信赓和乐章,人多以元、白拟之。明·朱叔《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秋风桂子”。入明皈依佛门(据谢应芳《龟巢集·方外交疏贺兰楚芳住法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