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在家族中行七,故又自称龙七。别号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荒鸡警梦室主。生平爱竹,四十岁後又自署箨公。其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 龙榆生师从黄季刚、陈石遗学诗,从朱祖谋修音韵学和诗词。先後在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等校任教授。自1929年开始撰写词学论文,其词学论文一变以往词界评点论词的形式,对词的起源、词的发展、词的创作、词的艺术风格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重点着眼于唐宋词,推进了当时词学研究的学科建设。1933年至1936年,在叶恭绰等人的赞助下,在沪创办了《词学季刊》,前後共出版十一期,後因抗战爆发而不得不停刊。南京沦陷後,先生在南京创办《同声月刊》,自1940年12月至1945年7月共出版三十九期。1934年4月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词学内涵,系统提出词学研究的八个方面,于图谱之学、音律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这五项清代传统词学成就的基础之上,又提出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录之学三个有待于开拓的领域。 龙榆生一生收有大量词学文献,包括极为稀见的明代琴谱和民间艺人诗词集。三十年代已藏书数十箱,惜抗日战争中辗转散佚颇多。解放初及1964年,先後将所藏善本分别捐赠予上海图书馆、上海音乐学院、浙江省图书馆、广西省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及杭州大学图书馆,其中包括王鹏运、朱祖谋、沈曾植、俞陛云、曹元忠、吴梅、赵尊岳等人的手稿以及包括批注点校的词学文献,又上述诸人间往来论学之信札,亦捐赠无遗。“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家存图籍星散,其自作诗词稿遭毁。含冤去世,後得平反。 著有《词曲概论》、《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中国韵文史》、《唐宋诗学概论》、《东坡乐府笺》、《风雨龙吟室丛稿》、《忍寒词》、《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等书行世,所编选本《唐宋名家词选》及《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风行一时。
-
陆绍珩(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字湘客,松陵(苏州吴江)人,号称唐代隐逸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之后。自序言:“每遇嘉言格论,丽词醒语,不问古今,随手辄记。卷从部分,趣缘旨合,用浇胸中块垒,一扫世态俗情,致取自娱,积而成帙”。 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 全书分十二类:醒、情、峭、灵、素、景、韵、寄、绮、豪、法、倩。又名《小窗幽记》,存七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醉古堂剑扫》在明末天启4年(1624年)刊行。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是天启年间的四色套印本,根据了陆绍珩自序、凡例等情况可知这是初版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残本七卷( 全书十二卷)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部还藏有日本嘉永6年、明治41年的刻本3种。
-
-
-
-
-
-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虔礼,自称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汉及三国时富阳属吴郡),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历任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陈子昂为他撰写墓誌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说他很有才华,并有大志,但生平不得意。因暴病于洛阳植业里客舍去世。 孙过庭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书法,工楷、行,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法坚劲精熟,直逼二王,在唐代首屈一指,唐高宗曾经评价他「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陈子昂为他撰写墓誌铭:「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他比作钟繇;唐代的《续书评》:「过庭草书如悬崖绝壑, 笔势劲健」;宋代的《宣和书谱》:「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著《书谱》,原为两卷,传到明代时被严嵩装订为一卷,后被清宫收藏,并作为书法理论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原本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另外有传为他书写的草书《千字文》,是后世的仿本,现藏于中国辽宁博物馆。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为中国的书法理论奠定了基本框架。他认为书法内容是随著时代而兴起的,形式是因为世俗而变化的。他主张书法风格应融合各种风格兼取其长。从哲学角度分析了书法创作的变易关系。有墨迹《书谱》传世。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