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草部·谷精草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

    气味

    (花)辛、温、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葶苈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丁苈、大室、大适、狗荠。

    主治

    阳性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用甜葶苈一两半(炒后研末)、汉防己末二两,和鸭血及头同捣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视病情每服五至十丸,一天服三次,以小便通畅为验。

    遍身肿满,用苦葶苈(炒)四两,研细,和枣肉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 本草纲目·草部·王不留行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禁宫花、剪金花、金盏银台。

    气味

    (苗、子)苦、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瞿麦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锯句麦、大菊、大半、石竹、南天竺草。

    气味

    (穗)苦、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海金沙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竹园荽。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地肤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帚、扫帚、益明、涎衣草、白地草、鸭舌草。

    气味

    (子)苦、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决明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马蹄决明。

    气味

    (子)咸、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半边莲

    [明代] 李时珍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蛇咬伤。用半边莲捣烂,取汁饮下。药渣敷伤处。

    气喘。用半边莲、雄黄各二钱,共捣成泥,放碗内,盖好,等颜色变青后,加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服,盐汤送下。

  • 本草纲目·草部·款冬花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款冻、颗冻、氏冬、钻冻、菟奚、虎须。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败酱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苦菜、泽败、鹿肠、鹿首、马草。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紫花地丁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气味

    苦、辛、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酸浆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醋浆、革针、苦耽、灯笼草、虎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珠。

    气味

    (苗、叶、茎、根)苦、寒、无毒。(子)酸、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龙葵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苦葵、苦菜、天茄子、水茄、天泡草、老鸦酸浆草、老鸦眼睛草。

    气味

    (苗、茎、叶、根)苦、微甘、滑、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蜀葵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戎葵、吴葵。

    气味

    (苗)甘、微寒、无毒、滑。(花)咸、寒、无毒。(子)甘、冷、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见肿消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绿葡萄、五爪金、五爪龙、山葡萄、玉葡萄、大接骨丹、赤葛、赤木通

    气味

    酸涩、有微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葵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名露葵、滑菜。

    气味

    (苗)甘、寒、滑、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鸭跖草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名芩鸡舌草、碧竹草、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蓝姑草。

    主治

    小便不通。用鸭跖草一两、车前草一两,共捣出汁,加蜜少许,空心服。

    赤白痢。用鸭跖草煎汤每日服。

  • 本草纲目·草部·大黄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黄良、将军、火参、肤如。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萱草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名忘居、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宜男。

    气味

    (苗、花)甘、凉、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麦门冬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名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

    消渴。把大苦瓜捣成汁,泡麦门冬二两,过一夜,麦门冬去心、捣烂,加黄连(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后服。一天服两次。两天后当可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