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兮汉语
  • 今日诗词
  • 诗词
  • 汉字
  • 成语
  • 词语
  • 歇后语
明代 / 文 共 2253 诗篇
朝代:
  • 不限
  • 上古
  • 商朝
  • 周朝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
  • 南北朝
  • 隋代
  • 唐代
  • 五代十国
  • 宋代
  • 辽朝
  • 金朝
  • 元代
  • 明代
  • 清代
  • 现代
体裁:
  • 不限
  • 诗
  • 词
  • 曲
  • 赋
  • 文
  • 本草纲目·谷部·薏苡仁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解蠡、芑实、莘米、回回米、薏珠子。

    气味

    (仁、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谷部·粟

    [明代] 李时珍

    气味

    粟米:咸、微寒、无毒。

    主治

    粟米:

    胃热消渴。用陈粟米煮饭吃。

  • 本草纲目·谷部·粱

    [明代] 李时珍

    气味

    黄粱米:甘、平、无毒。

    白粱米:甘、微寒、无毒。

    青粱米:甘、微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谷部·玉蜀黍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玉高粱。

    气味

    (米)甘、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谷部·黍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赤黍名门、糜,白黍中芑,黑黍中季节距,一稃二米名痞。

    气味

    黍米:甘、温、无毒。久食令人多热烦。

    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 本草纲目·谷部·稷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粢。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谷部·粳

    [明代] 李时珍

    气味

    粳米:甘、苦、平、无毒。

    淅二泔:甘、寒、无毒。

    主治

    粳米:

  • 本草纲目·谷部·稻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杜、糯。(本草所指的稻,去指糯而言)。

    气味

    淘糯米水:甘、凉、无毒。

    稻米:苦、温、无毒(一说味甘)。

  • 本草纲目·谷部·荞麦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翘、乌麦、花荞。

    气味

    甘、平、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谷部·小麦

    [明代] 李时珍

    气味

    小麦(小麦的果实):甘、微寒、无毒。

    浮麦:甘、咸、寒、无毒。

    面粉:甘、温、有微毒。不能消热止烦。

    麦粉:甘、凉、无毒。

  • 本草纲目·草部·景天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慎火、戒火、据火、护火、辟火、火母。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石胡荽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石韦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石革、石皮、石兰。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骨碎补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猴姜、猢狲姜、石毛姜、石奄间。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昆布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纶布。

    气味

    咸、寒、滑、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海藻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单、落首、海萝。

    气味

    苦、咸、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酢浆草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酸浆、三叶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鸠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孙施。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地锦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地朕、地噤、夜光、承夜、草血竭、血见愁、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酱瓣草、猢孙头草。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草部·水萍

    [明代] 李时珍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伤寒。用紫背浮萍一钱、犀角悄半钱、钩藤钩几个,共研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以出汗为度。

    消渴。喝水甚多,用浮萍捣汁服。又方:用干浮萍、栝楼根,等分为末,加入乳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空心服二十丸。痛三年者,服药数日可愈。

  • 本草纲目·草部·香蒲、莆黄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甘蒲、醮石。化上黄粉名蒲黄。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82 83 84 85 86
热门诗词
    清平乐·六盘山 楚辞·天问 临江仙·送钱穆父 双调·折桂令·叹世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行香子·述怀 幽兰赋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游仙诗十四首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十八节 陶庵梦忆·卷七·庞公池 浊醪有妙理赋 己亥杂诗·其五 定风波 临江仙·夜归临皋 梅岭三章 长相思·一重山 满江红·寄子由 浣溪沙 古城春望
©2021 木兮汉语 鄂ICP备170158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