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水部·铜壶滴漏水

    [明代] 李时珍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前人虞抟(生卒年为公元1438~1517年)曰:“性滑,上可至颠,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药。”据考,我国古代常用铜壶装水滴漏计时。这种经过铜壶滴漏出的水就是铜壶滴漏水。可见此水在李时珍(生卒年为公元1518~1593年)之前的虞抟有关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水部·洗儿汤

    [明代] 李时珍

    主治

    《延年秘录》曰:胎衣不下,服一盏,勿令知之。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前人的《延年秘录》曰:“胎衣不下,服一盏,勿令知之。”考汤字,在古代有开水之义。可见,洗儿汤就是给小儿洗过身子的温开水。该药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通过以上初步考释,笔者发现《本草纲目》水部10种新增药物中,有潦水、神水、铜壶滴漏水、磨刀水、洗手足水、洗儿汤等6种药物系《本草纲目》首次立条为药物品种,而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本草纲目》中的新增药物,既包括首出于该书中的药物品种,也包括首次立条在该书中的药物品种。

  • 本草纲目·水部·洗手足水

    [明代] 李时珍

    主治

    《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宋代王怀隐等人著的《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显然,洗手足水就是洗过手足的水。此水在宋代医药文献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水部·齑水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此乃作黄齑菜水也。

    气味

    酸,咸,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车辙中水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辙,乃车行迹也。

    气味

    甘、平、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节气水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

    气味

    甘、平、微寒、无毒。

    考释

  • 本草纲目·水部·潦水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

    气味

    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神水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温汤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名温泉、沸泉。种类甚多。有硫磺泉,比较常见;有泉砂泉,见于新安黄山;有矾石泉,见于西安骊山。

    气味

    辛、热、微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地浆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掘地,达到黄土层,约三尺深,用新汲水灌入,搅浊,等水沉清后,取消水用。这就是地浆,亦称“土浆”。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醴泉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流水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名劳水、甘烂水、扬泛水。取江水或河水二斗,置大盆中,用一个瓢,舀水高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直到水面泡沫成为沸珠满盆为止。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热汤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名百沸汤、麻沸汤、太和汤。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半天河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称上池水。指取自竹篱头或空树穴的水而言。

    气味

    甘、微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夏冰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名凌

    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腊雪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取雪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

    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浆水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名酸浆。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药用。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

    气味

    甘酸、微温、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冬霜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取霜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明水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亦称方诸水。方诸是一种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诸,取其壳中贮水,清明纯洁,即是方诸水。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 本草纲目·水部·露水

    [明代] 李时珍

    释名

    在秋露重的时候,早晨去花草间收取。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