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羲

    南朝齐梁间诗人,会稽馀姚(今浙江馀姚市)人,生卒年不详,字子阳(李善《文选注》引《虞羲集序》),一说字士光(《南史·江淹任昉传》)。少有才学,七岁能属文。南齐时,以太学生游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历始安王侍郎、建安征虏府主簿功曹,兼记室参军。诗为谢脁所称赏。入梁,官至为晋安王侍郎。事迹附见《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史称其“盛有才藻,卒于晋安王侍郎”(《南史》)。梁武帝天监中卒。虞羲的诗以《文选》所录《咏霍将军北伐》最为有名。这首诗写沙场烽火,如“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颇有气势。诗中歌颂霍去病伐匈奴的战功,并对他的早死感到惋惜,反映了齐梁间一些人希望北伐、平定中原的意愿。虞羲还有一首抒情诗《送友人上湘》写离别之情:“共盈一樽酒,对之愁日暮;汉广虽容,风悲未可渡。”用典贴切,感情真挚。其他如《见江边竹》、《春郊》、《咏秋月》等,也有一些清丽之句。虞羲原有集十一卷,《隋书·经籍志》录有《虞羲集》九卷,已佚。今仅存文一篇,诗十二首,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 陈独秀
    陈独秀 (1879 年 ~ 1942 年) 43 篇诗文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乾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 清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乙丑(公元1879年10月9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府城内(属于怀宁县)。两岁时,父陈衍中因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先后由大父陈章旭以及长兄陈庆元抚养成人,在家中学习《四书》、《五经》。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陈独秀通过院试成为秀才,时年十七,但在次年赴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落榜,未能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同年前往南京再次参加乡试,不中。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陈独秀赴东北嗣父陈昔凡处,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9年)年底,义和团于山东起事,陈独秀回安庆。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10月,陈独秀自费留学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日语专业学习。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3月回国,组织青年励志社。9月,陈独秀再次赴日,读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3月31日夜,与张继、邹容强行剪去湖北陆军学生监督姚昱的辫子,被日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同年5月17日于安庆藏书楼发表拒俄演说,创办安徽爱国会,抨击时政。同年至上海后,与章士钊、谢晓石、张继等人出版《国民日日报》,同年12月1日,被上海地方政府所禁。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3月31日,与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秋,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春,第三次留学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等西欧文化。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从日本回国,于杭州浙江陆军小学任国文史地教习。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应安徽军政府都督孙毓筠邀请,回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春,反袁运动失败后,再度赴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第一次用笔名「独秀」发表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夏,回上海,住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二十一号。9月15日创办月刊白话文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民国十五年停刊),自任总编辑。宣传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二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二卷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同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教授文学,并将《新青年》迁到北京。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11月27日,与李大钊合办《每周评论》杂志。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6月8日于《每周评论》发表《研究室与监狱》,6月11日于城南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后被捕。9月16日保释出狱。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任书记。8月22日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没未出席,派陈公博为广州代表,又派包惠僧代为出席。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9月,创建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同年11月16日,因中东路事件等问题发表不同意见,被开除党籍。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统一后的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央总书记。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10月15日,被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以创办非法政党的罪名逮捕,随后移交南京政府。胡适之、傅斯年等人纷纷出来为其说话。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4月,公开开庭审判,章士钊主动免费为陈出庭辩护,于法庭慷慨陈词,赢得旁听一片赞誉。终「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囚禁于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于狱中,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书籍,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孔子、道家学说等,完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著。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3月,于《火花》发表《无产阶级与民主主义》。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8月23日提前获释。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中期,被中共抹黑攻击,指控其为「汉奸」 。此后他拒绝出任劳动部长,拒绝蒋介石出资让他组织「新共党」,拒绝胡适的邀请去美国,拒绝谭平山要他出面组织第三党的建议。先后住在武汉、重庆。在重庆住院时,仅靠微薄稿费收入支撑,最后更被赶出医院。最后长期隐居在四川江津,以教书为生,保持低调,而且转向了自由主义。此后对文学和民主发展,继续当年在狱中的研究,特别对斯大林时代的反思,也被后人认为难出其右者。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5月12日中午,用医生介绍的偏方,以水泡制蚕豆花茶水,据称可治高血压。但其所用之蚕豆花有部分已发霉,用开水泡过后,汁水呈黑色,且味不正。因而中毒,终于5月27日21时40分于四川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逝世后,临时厝于西门外鼎山邓燮康园地。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由三子陈松年根据父亲遗言,归葬于安庆北门叶家冲(现属十里铺),与原配高晓岚合于一冢。墓碑上刻「先考陈公乾生之墓」。

  • 王质
    王质 (1135 年 ~ 1189 年) 731 篇诗文

    王质,字景文,号雪山,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出生。靖康之变后,迁徙兴国(今湖北阳新),二十三岁时游太学,与张孝祥父子有往来,与九江王阮齐名,王阮说:“听景文论古,如读郦道元《水经》,名川支川,贯穿周匝,无有间断”。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进士,张浚聘为幕僚。虞允文聘为幕属。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入京为太学正。博通经史,著《朴论》五十卷、《西征丛纪》、《雪山集》四十卷等。淳熙十六年卒。

  • 王珪
    王珪 (1019 年 ~ 1085 年) 541 篇诗文

    王珪,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封郇国公。宋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 蔡京
    蔡京 (1047 年 ~ 1126 年) 36 篇诗文

    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字元长。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 魏秀仁
    魏秀仁 (1818 年 ~ 1873 年) 2 篇诗文

    清朝作家,字子安,又字子敦,号眠鹤主人、眠鹤道人,又号咄咄道人、不悔道人,福建侯官县东门外(今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东门村塔头)人。外族祖为闽县谢震。父魏本唐,嘉庆己卯举人。魏子安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中举,屡试不第,主讲渭南象峰书院、成都芙蓉书院。著有《花月痕》等。卒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

  • 江盈科
    江盈科 (1553 年 ~ 1605 年) 14 篇诗文

    明湖广桃源县人,字进之,号逯萝。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长洲县令,历官户部员外郎,卒于四川提学副使任上。江盈科被视为公安派成员之一,其诗文理论与公安派主力袁宏道相呼应,也主张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也极力赞成灵性说。著有作品《雪涛阁集》、《雪涛诗评》、《谐史》等。

  • 祁彪佳
    祁彪佳 (1602 年 ~ 1645 年) 2 篇诗文

    政治家、戏曲理论家、藏书家。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山阴(今属浙江绍兴)梅墅村人。 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四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后受权臣排斥,家居8年,崇祯末年复官。清兵入关,力主抗清,任苏松总督。清兵攻占杭州后,自沉殉国,卒谥忠敏。 有戏曲批评著作《远山堂曲品剧品》存世。

  • 桓宽
    桓宽 (? ~ ?) 2 篇诗文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代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 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

  • 夏侯玄
    夏侯玄 (209 年 ~ 254 年) 1 篇诗文

    夏侯玄,字泰初(《三国志》等作太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官员,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右将军夏侯霸之侄、大将军曹爽表弟。 魏文帝时世袭其父爵位,明帝时任散骑黄门侍郎、羽林监。少帝曹芳继位后,拜为散骑常侍、中护军。后外放任征西将军,与曹爽策划骆谷之役,大失人心。高平陵之变后,被剥夺兵权,入朝任大鸿胪、太常等职。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与外戚张缉密谋诛杀大将军司马师,以夏侯玄代替他主政。但密谋泄露,夏侯玄被司马师杀害,夷灭三族。临死时,仍然面不改色,从容受刑,年四十六。 夏侯玄少时有名望,仪表出众,时人目之以为“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在政治上,提出了“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司马懿认为“皆大善”。他博学多识,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被誉为“四聪”之一,与何晏等人开创了魏晋玄学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

  • 马一浮
    马一浮 (1883 年 ~ 1967 年) 121 篇诗文

    马一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马一浮认为心、思想是一切文化学术之根本,“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因此,他反复强调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马一浮认为,把哲学分成本体论、认识论、经验论、方法论等,乃是从近代哲学开始的,而“中土先哲,本其体验所得以为说”,其学“内外本末只是一贯”。可以说,在马一浮那里,全部文化或哲学问题,以及全部教育问题,都只集中在一点上,即“发明”和“反求自心之义理”。他的文化观和哲学思想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马一浮能够很好地融会程朱、陆王两派的思想、方法。他认为,“义理之学最忌讲宗派立门户,……先儒临机施设,或有抑扬,皆是对治时人病痛,不可执药成病。程朱陆王并皆见性,并为百世之师,不当取此舍彼。但其教人之法亦有不同,此须善会,实下工夫。他批评那些对朱陆异同争论不休的人说:这些人“不知源流,又不明古人机用,妄生同异,只是瞎汉赃诬古人,自己全不曾用力,安能知古人造诣邪?”其实,“程朱陆王岂有二道?见性是同,垂语稍别者,乃为人悉檀建化边事耳(按:“为人悉檀”乃佛教用语,意思是根据各人不同的根机和能力,而为之说各种法;“建化”指建立教化,也是临机施设,对症下药的意思)”。他在融合程朱陆王的思想方法方面,诚如贺麟所指出的:“其格物穷理,解释经典,讲学立教,一本程朱,而其返本心性,祛习复性,则接近陆王之守约。”

  • 曹彦约
    曹彦约 (1157 年 ~ 1228 年) 480 篇诗文

    曹彦约,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 曹邺
    曹邺 (816 年 ~ ?) 133 篇诗文

    曹邺,字邺之,桂州(桂林)阳朔人,与晚唐著名诗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洋州刺史、祠部郎中等职务。

  • 彭元逊

    彭元逊,生卒年不详,字巽吾,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参加解试。与刘辰翁有唱和,宋亡不仕。存词20首。宋词三百首多有收录。

  • 舒岳祥
    舒岳祥 (1219 年 ~ 1298 年) 1100 篇诗文

    舒岳祥,字景薛,一字舜侯,人称阆风先生,浙江宁海人。 幼年聪慧,七岁能作古文,语出惊人。年二十六岁时,以文章谒见荆溪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比之汉贾谊、终军。1256年中进士,授奉化尉。右丞相叶梦鼎曾以文字官荐岳祥入朝,以母丧离去。丧服满,适友人陈蒙总饷金陵,聘岳祥入总幕,与商军国之政,暇则谈文讲道,游览名胜,不烦以案牍之事。后陈蒙以移用军饷被去职,舒岳祥亦离去。军中将领争相挽留,岳祥说:“主我者以罪去,而吾固利独留邪?”辞不就。 咸淳九年(1273),友人谢堂欲荐岳祥入京师订正《通鉴》各家注释,事将成,奏入经筵备作讲读之士。后风景尹曾渊子又荐岳祥为户部酒务,此乃晋列朝士阶梯之职。贾似道时当国,亦闻岳祥之才,但以岳祥尚气简直,不肯对人作软媚之言,不拟即刻任用,欲以盘折抑挫之法驯服岳祥,然后为己所用。岳祥获悉,毅然离京回乡。宋亡后,舒岳祥隐匿乡里执教,为赤城书堂长。与奉化戴表元、鄞县袁桷等交往甚密。晚年潜心于诗文创作,虽战乱频繁,颠沛流离,仍奋笔不辍。诗文与王应麟齐名。

  • 雷庵正受
    雷庵正受 (1146 年 ~ 1208 年) 1 篇诗文

    师讳正受,字虗中,号雷庵。出苏之常熟邵氏,年十六,肄儒业。因游邑之慧日寺,与主僧心鉴语,异其敏慧、类若夙习,乃曰:世境虗幻,百年一瞬。读世书选官,盍若究出世法以选佛邪。师善其言,毅欲超俗。坐孤养母,怀不敢發。居郁郁若有失,母恠而诘之。具道所以,颇难之,师遂举偈曰:唱彻黄钟宫,吹成大石调。万古绝知音,驴拣湿处尿。母知其志不可夺,即赴愬于外祖,祖赞成之。俾礼鉴薙落登具,游方。首见应庵华于天童,机缘不契。回净慈,依月堂昌。昌峭峻,少许可,识师于室中,留侍左右。一旦,指续灯喟叹曰:佛祖之道,潜通广被。曾何僧俗之间,是书独取于比丘。而于王侯、士庶、尼师,皆遗而不录。灯虽曰续,如照之不普。何尔盍为?掇所阙遗。抉具宗眼者备成之。普灯之作,遂权舆矣。寻谒无庵全于道场,瞎堂远于虎丘仁拗堂。住中竺。延寘上首,未几还里。真查梨王化万寿,一见相得。俾之分座说法,师视之不屑。庆元之初,泛霅过□都。憩湖上之寿星院,翛然返关。邈与世接。愚时获抠衣,即进请教。窃谓: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及传二祖,付楞伽四卷。以印佛心。非文字而何,愿祛其惑。师开示善巧,疑情氷释。因言,是经蕴奥。读者尚不能句。请为诠辨,以幸来学。当为锓梓,师乃欣然发挥义趣。又因寂音所著楞严,厘正补葺,广为合论。继践月堂之属。成普灯三十卷。岁十七迁而绝编。表进于□朝,三书咸板行于世。又藏经四大部,华严居一焉。李长者复衍而论之,文富义愽,鲜有能终诵者。师乃括擿抠要,芟夷冗长。贯八十卷之经,兼四十卷之论,束为三卷。言约理诣,如措诸掌。悉蒙指授,师天资纯至,识见超卓。以阐教弘宗为心,斥远声利。故屡却名剎之招,方遁迹藏密,庵居呫郊。廼以嘉定改元,岁在戊辰。示微疾,索笔书偈,奄忽而逝。时十一月二十八日也。寿六十三,腊四十七。

  • 徐锡麟
    徐锡麟 (1873 年 ~ 1907 年) 1 篇诗文

    清末浙江绍兴山阴东浦镇人,光复会成员,字伯荪,号光汉子。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浦镇名门望族,其父徐凤鸣秀才出身,曾任山阴县吏,家有田百馀亩。光绪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西元一九〇一年)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後陞副监督。光绪二十九年(西元一九〇三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焕卿、龚味生,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太炎的活动。回国後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光绪三十年(西元一九〇四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一年(西元一九〇五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後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光绪三十二年(西元一九〇六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光绪三十三年(西元一九〇七年)改名为陆军小学监督、巡警学堂监督。 光绪三十三年(西元一九〇七年)二月,伯荪与秋競雄相约於皖浙同时举义反清。起义原定六月九日举行,因一会党人员在上海被捕,供出部分革命党人的别名暗号,两江总督端方电令恩铭拿办。恩铭召伯荪计议,伯荪见己号在列,知事迫,遂决定于五月廿八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举义。又因恩铭廿八日有事,要求将毕业典礼提前两天,无奈起义只得改于廿六日。是时外援不至,准备未周。五月廿六日,起义仓卒发动。即日伯荪藉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际,枪杀安徽巡抚恩铭,率学生军起义,攻佔安庆军械所,与清军激战四小时,终因孤军无援、寡不敌众,而卒被捕擒僇。受审时,伯荪直书亲供:「我蓄志排满已十馀年,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翌日晨凌迟,提至抚署东辕门侧,先剖心,祭恩铭;再斩首。伯荪临刑时,神色不变,毫无惧容,「大呼排满不止」。遗体则与陈伯平、马宗汉一同葬于杭州西湖边孤山南麓,为「三烈士墓」。

  • 莫将

    宋宁州人,字少虚。高宗绍兴八年赐同进士出身。历官礼部尚书兼侍读。为奉迎使至金,迎高宗母韦贤妃返宋有功。十六年,以敷文阁学士知广州。

  • 王伯成

    元初涿州人。善撰乐府。与马致远为忘年交。有《贬夜郎》杂剧。

  • 尹廷高

    廷高,字仲明,别号六峰,遂昌人。其父竹坡,当宋季以能诗称。仲明遭乱转徙,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尝掌教于永嘉,秩满至京,谢病归。所著有《玉井樵唱正续稿》。自题其卷首云:「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诗凡千馀首。丙子,家燬于寇,遗编散落,无一存者。仅忆《秋日寄僧》一联曰:『白蘋影蘸无痕水,黄菊香催未了诗。』先业无传,雅道几废,不肖孤之罪也。」观此,则仲明诗学,有自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