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度宗时选入掖庭为昭仪。宋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随三宫一同被俘往元都,途中题《满江红》词于驿壁。抵元上都后,恳请为女道士,号冲华。现存诗四首,词一首,皆融个人遭遇与国破家亡、去国怀乡于一炉,为亡国遗民长歌当哭之作,格调低回悲壮。
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擢监察御史,建言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三司户部判官,知扬、庐、江宁、开封等州府,迁右司郎中。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断讼明敏正直,开正门,令讼者直到堂前,自陈曲直,杜绝吏奸。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权御史中丞,迁三司使,拜枢密副使。卒谥孝肃。有《包孝肃奏议》。
清广西临桂人,字佑遐,号幼霞,晚号半塘老人、鹜翁。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为晚清名家之一,有《味梨词》、《鹜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又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宣导者之一。著有《海藏楼诗集》。
张榘,字方叔,号芸窗,南徐(一作润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初前后在世。淳佑间,任句容令。宝佑中,为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著有《芸窗词稿》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幼颖异。年十一,太宗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献《二京赋》,赐进士及第。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预修《太宗实录》;又与王钦若同总修《册府元龟》,其功居多。曾两为翰林学士,官终工部侍郎,兼史馆修撰。性刚介耿直,尚气节,重交游,与王旦、刘筠、谢绛等友善。娴熟典章制度,喜奖掖后进。为文才思敏捷,精密有规裁。诗学李商隐,词藻华丽,号“西昆体”。卒谥文。主修《册府元龟》,编《西昆酬唱集》,有《杨文公谈苑》、《武夷新集》、《浦城遗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萃要》等。
金泰安奉符人,原籍冯翊,字世杰,号竹溪。工诗文,能篆籀。世宗大定十年进士。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修《辽史》未成,卒。
南朝宋东海人。鲍照妹。有才思,工诗赋,善拟古,风格清巧。著《香茗赋集》。
江苏武进人,字叔雍,号髙梧轩主人。况蕙风弟子。客居星岛以殁。有《填词丛话》、《明词汇刊》、《髙梧轩诗集》、《珍重阁词集》。
元末明初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卒年不详,名子正。元惠宗至正初年,曾客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来往湖山之间。後因「海内兵变,西北州郡毒於侵暴屠烧,而编民於死者十九」。便移居华亭,築室於莺湖之西,「闢室若干楹,方疎四启,昼夜长明,如洞天状。有石焉崭然而献秀,有木焉鬱然而交阴。盖不待驭冷风度弱水而坐致『方壶』之胜,因掲二字以名之」。尤其是「甲第连雲,膏腴接壤,所欲旣足而无求於外,日坐『方壶』中,或觞或弈」。又,传说有仙山名「方壶」,而子正「不择地而有其乐,则非『方壶』而『方壶』也」。可见他多年正是过着一种隐居生活(参见《淸江贝先生集》中《方壶记》)。工散曲,其曲作中多不满元世,鄙弃官场,恨恶姦党,同情下层妓女,以及对大明王朝的拥护。明·宁献王朱丹丘《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套数五套、小令十三首。
东晋官员、文人,字子道,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东汉「悬鱼太守」羊续的第六代孙,高祖羊繇,高叔祖羊祜,曾祖羊忱,祖父羊楷,父羊绥。历太学博士兖州别驾,桓玄为太尉,以为记室参军。自幼才华横溢,巧于文章。《世说新语》记录羊孚不少的言谈事迹。
王薄,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隋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隋大业七年(611年),王薄因兵役繁重,与同郡孟让以长白山为据点发动农民起义,自称“知世郎”[1] ,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参加起义军。活动在齐郡、济北郡之间,山东农民纷纷响应。[2]
大业八年(612年),起义军扩大至数万人,声势浩大,屯于泰山下。由于麻痹轻敌,为隋齐郡通守张须陀所败。王薄率军北渡黄河,又被张须陀追至临邑击败。王薄被迫北上与孙宣雅、赫孝德等起义军会合,众达十余万人,再次南下回到章丘城(今章丘北)。张须陀率兵两万增援章丘城,再次击败起义军。此后,王薄率起义队伍转战于山东中部地区。[2]
唐武德二年(619年),王薄率众投奔宇文化及,驻守聊城。窦建德攻聊城时,王薄开门引窦军擒宇文化及。同年降唐,被任命为齐州总管。武德五年(622年)为仇家所杀。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王之道,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
陆淞,字子逸,号云溪,山阴人,陆佃之孙,陆游胞兄。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学家,字圣瑞,号江村,江西高安人。咸淳四年进士。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有《江村遗稿》,今不传。《全宋词》存词九首。
南宋末年岳州(今湖南岳阳)人,不曾留下姓名,只留下一首绝命词《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