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元恺

    清江苏长洲人,字舜民。顺治十七年举人。后遭诖误,际遇坎坷,故其词激昂哀怨。有《苍梧词》。

  • 黄节

    这个人很神秘,什么也没留下

  • 黄永

    黄永是清初词人,与陈维崧、董以宁、邹祗谟时合称“毗陵四子”,字云孙,顺治十二年进士,官刑部员外郎。黄永《溪南词》以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语言清浅淡雅,与内容相得益彰。艺术手法上以化用典故为住,其思想受老庄理论影响较大。这与其十八年因奏销案罢归还乡有莫大的联系。《溪南词》中用了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格式,其中长调、小令居多。《溪南词》中的长调大多作于中年放废之后,不仅存留数量较多,且具有明显的向稼轩词学习的痕迹:在内容上,多表现壮志销磨的愤懑,以悲慨豪放为主要风格;同时,又写有许多农村词,并在词中表现出谐谑的一面;在写法上,大量用散文句法字法和经史典故,具有稼轩“以文为词”的特点。这些都是黄永长调词中“稼轩风”的明证,从中正可窥见清初“稼轩风”在词坛重振之一斑。

  • 郑文焯

    郑文焯,字叔问,一字小坡,汉军旗人。光绪乙亥举人,官内阁中书。有《大鹤山人诗集》。

  • 严复

    严复,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几道,侯官人。文科进士,历官海军一等参谋官。有《瘉野堂诗集》。

  • 唐甄
    唐甄 (1630 年 ~ 1704 年) 2 篇诗文

    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省达县(今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人,帝师唐瑜的第十一代孙,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 唐甄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

  • 薛凝波

    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其词清丽婉约。

  • 吴嘉纪
    吴嘉纪 (1618 年 ~ 1684 年) 47 篇诗文

    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清扬州府泰州安丰场人(今东台市安丰镇)。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共收入诗歌一千二百六十五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吴嘉纪诗笺校》本。

  • 朱杏孙

    未详

  • 王者政

    王者政,字春舫,文登人。道光己丑进士,官龙安知府,与王培荀合刻《蜀道联辔集》。

  • 王采薇
    王采薇 (1753 年 ~ 1776 年) 78 篇诗文

    清江苏武进人,初名薇玉,字玉瑛。孙星衍妻。性喜文史,工小楷,喜吟咏。有《长离阁集》。

  • 王闿运

    王闿运,字壬秋,湘潭人。咸丰丁巳补行壬子举人,光绪戊申,赐翰林院检讨。有《湘绮楼诗文集》。

  • 左辅
    左辅 (1751 年 ~ 1833 年) 17 篇诗文

    清江苏武进人,字仲甫,一字蘅友,号杏庄。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历知安徽南陵、霍丘等县,时称循吏。道光间官至湖南巡抚。有《念宛斋集》等。

  • 江澄
    江澄 (? ~ ?) 1 篇诗文

    江澄,字梅生,长洲人。诸生,官浙江知县。有《吟秋馆诗存》。

  • 林朝崧
    林朝崧 (1875 年 ~ ?) 879 篇诗文

    林朝崧,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席佩兰

    清江苏吴县人,字道华,一字韵芬,号浣云,诗人常熟孙原湘妻。亦工诗,为袁枚随园女弟子之冠。有《长真阁稿》。

  • 陈衍
    陈衍 (1856 年 ~ ?) 90 篇诗文

    陈衍,入张之洞幕。后任官报局总编、学部主事。清亡后,以诗文自娱。在台年馀,成诗文百馀篇,名曰《旅台诗钞》,今未得见。著有《石遗室诗文集》、《石遗室诗话》三十二卷等。编有《金诗记事》、《元诗记事》等。  以下所录,以1999年钱仲联编《石遗室诗集》与台湾相关者为底本,参考连横《台湾诗荟》进行编校。钱仲联编《石遗室诗集》共收陈衍诗作十二卷,补遗一卷,合十三卷。诗作均选自家刻本,首印为武昌乙巳刻本,系《石遗室诗集》前三卷,收有1877至1905年间的作品;1914年又刻印1906年后九年之诗作,编为四卷至六卷;1921年再刻七卷至十卷,此十卷合称「初集」。同时,又从前三卷所选剩馀部分中再选一卷,名为「补遗」。1927年再刻1922至1926年之作品,成二卷,名「诗续」。陈氏最后十年之作,则未尝结集刊刻。(施懿琳撰)

  • 梁章钜
    梁章钜 (1775 年 ~ 1849 年) 94 篇诗文

    清福建长乐人,字闳中,一字茝林,晚年自号退庵。嘉庆七年进士,改礼部主事,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洞悉江苏地方利弊,用人理财,能持大体。鸦片战争时,曾驻兵上海,旋以病开缺。有《经尘》、《夏小正通释》、《归田琐记》等。

  • 傅山

    傅山,字青主,又字啬庐,阳曲人。明诸生。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不试,授内阁中书。有《霜红龛集》。

  • 彭玉麟
    彭玉麟 (1816 年 ~ 1890 年) 61 篇诗文

    清湖南衡阳人,字雪琴,号退省斋主人。诸生。道光末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事。后至耒阳为人经理典当,以典当资募勇虚张声势阻退逼近县境之太平军。复投曾国藩,分统湘军水师。半壁山之役,以知府记名。以后佐陆军下九江、安床,改提督、兵部右侍郎。同治二年,督水师破九洑洲,进而截断天京粮道。战后,定长江水师营制,每年巡阅长江,名颇著。中法战争时,率部驻虎门,上疏力排和议。官至兵部尚书。卒谥刚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