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名
亦名女萎、葳蕤、萎、委萎、萎香、荧、玉竹、地节。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黄芝、戊已芝、菟竹、鹿竹、仙人余粮、救穷草、米铺、野生姜、重楼、鸡格、龙御、垂珠。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仙茆。生古松下,根色如荠,味似人参。
气味
(根)甘、温、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干归、山蕲、白蕲、文无。
气味
(根)苦、温、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白药、梗草、荠
气味
(根)辛、微温、有小毒。李时珍认为:“当以苦、辛、平为”。
主治
-
释名
读如齐尼。亦名杏参、杏叶沙参、甜桔梗、白面根。苗名隐忍。
气味
(根)甘、寒、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白参、知母、羊乳、羊婆奶、铃儿草、虎须、苦心。
气味
(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胡、川芎、香果、山鞠穷。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
气味
(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芪”原作为“耆”)。
气味
(根)甘、微温、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
释名
针石。
主治
刺百病痈肿。
集解
-
释名
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主治
磨水涂汤火伤。作钗钚服佩,辟邪恶毒气。
集解
-
集解
石芝者,石象芝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高尺许,光明而味辛。贵州普定分司署内有假山,山间有树,根干枝条皆石,而中有叶如榴,袅袅茂翠,开花似桂微黄。嘉靖丁巳,佥事焦希程赋诗纪之,以比康于断松化石之事,而不知其名。时珍按图及抱朴子之说,此乃石桂芝也。海边有石梅,枝干横斜,石柏,叶如侧柏,亦是石桂之类云。
主治
洪曰: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
-
释名
石面不常生,亦瑞物也。或曰饥荒则生之。唐玄宗天宝三载,武威番禾县醴泉涌出,石化为面,贫民取食之。宪宗元和四年,山西云、蔚、代三州山谷间,石化为面,人取食之。宋真宗祥符五年四月,慈州民饥,乡宁县山生石脂如面,可作饼饵。仁宗嘉七年三月,彭城地生面;五月,钟离县地生面。哲宗元丰三年五月,青州临朐、益都石皆化面,人取食之。搜集于此,以备食者考求云。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
释名
青琅玕,生蜀郡平泽,采无时,此蜀郡赋所称青珠,黄环者也。琅玕有数种色,以青者入药为胜,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
释名
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
主治
去翳明目,入点药用之。灰尘入目,以珠拭拂即去。
-
释名
此乃波斯国银矿也。一作悉蔺脂。
主治
目生翳膜,用火烧铜针轻点,乃傅之,不痛。又主一切风气,乃三焦消渴饮水,并入丸药用。
附方
-
释名
亦名黄牙石。
气味
咸、平、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花蕊石。
气味
酸涩、平、无毒。
主治
[明]
1518 年 ~ 1593 年
李时珍的诗文全集
共 883 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