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董仲舒,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后人称董子、董夫子。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
-
明朝名将,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字子茂,号仰城。辽东总兵、甯远伯李成梁长子。曾祖英自朝鲜内附,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遂家焉。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甯远伯勋卫。骁果敢战,少从父谙兵机。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出为山西总兵官。万历十五年(西元一五八七年),复以总兵官镇宣府。万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哱拜反宁夏,命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平乱,尽灭拜族。录功,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会朝鲜倭患棘,十二月,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入朝鲜,弟如柏、如梅副之,并师援剿。万历二十一年(西元一五九三年)正月六日,次平壤。明旦,亲督军围攻,坐马毙於砲,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夜半,倭渡大同江,遁龙山,遭伏东江间道。十九日,遂复平壤、开城二都。继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诸道。二十七日,再进师,将轻骑趋碧蹄馆。猝遇倭,围数重。督部下鏖战,官军丧失甚多,退驻开城。後焚龙山仓积粟数十万,倭遂乏食。四月十八日,倭弃王京遁,如松入城。十二月诏班师。论功,加太子太保,增岁禄百石。万历二十五年(西元一五九七年),授辽东总兵。次年四月,蒙古部寇辽东。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年五十。神宗痛悼,令具衣冠归葬,赠少保、甯远伯,立祠,谥忠烈。如松深谙兵法,奇正相辅,勇有貔虎之威,谋有枭狐之计,时称「东李西麻」。《明史》赞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
来鹄,晚唐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中和间(公元883年左右)。史书常将其与晚唐诗人来鹏混为一人,然实非如此。来鹄为文师韩柳,文格高绝。大中、咸通(宣宗、懿宗年号,公元847——873年)中,声价益籍甚,然累举不第。僖宗广明时,遭遇黄巢庚子之乱(即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陷长安,僭号称帝),避乱游荆襄。南返途中,于中和间客死于维扬(今扬州)。“师韩柳为文,大中、咸通间才名藉甚”、“时遭广明庚子之乱,鹏避地游荆襄,艰难险阻,南返。中和,客死于维扬逆旅。主人贤,收葬之”(《唐才子传》)。来鹄以文名,《全唐文》收录的署名为“来鹄”的九篇文章,即《圣政纪颂并序》、《隋对女乐论》、《儒义说》、《相孟子说》、《仲由不得配祀说》、《针子云时说》、《俭不至说》、《猫虎说》、《读鬼谷子》均为来鹄所作。来鹄散文“好取古事议论,自铸新解,而理周意圆,非苟为好异者也。其作品法度严谨,字句精炼;《唐文粹》目为古文一类。(吕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细究来鹄之文,可将其为文主导思想概括为“尊儒重道,心系民生”八个字。这种思想体现于其创作中,又可分两点来阐述:一是尊崇儒学,以儒者之心而为文;二是关怀现实,发扬散文的讽喻作用。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