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琇卿

    元女词人,生平难考。

  • 班彪
    班彪 (3 年 ~ 54 年) 3 篇诗文

    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 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后至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带 ) , 为大将军窦融从事 , 劝窦融支持光武帝。东汉初,举茂才,任徐县令,因病免官。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 不二禅师

    不二禅师即是比丘守一,为云门宗的七世传人。他与米芾、苏轼均有交往,关系密切,苏曾有书称他为"秀才本觉寺一长老",说明他的文章高深,学问很好,堪比秀才,仅从《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中,也可见他的文笔极佳。

  • 萧淑兰

    元代人萧公让之妹,作《菩萨蛮》二首,以寄心慕意中人张世英之情,可张并无此意,遂拒之,萧兄知之,从中撮合,终成眷属。

  • 董仲舒
    董仲舒 (公元前 179 年 ~ 公元前 104 年) 1 篇诗文

    董仲舒,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后人称董子、董夫子。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 王仁裕
    王仁裕 (880 年 ~ 956 年) 24 篇诗文

    五代时天水人,字德辇。以文辞知名,事前蜀为翰林学士。后唐庄宗平蜀,仁裕事唐。废帝时,诏书诰命,皆出其手。后晋高祖入立,罢为谏议大夫。后汉高祖时,为兵部尚书。有《开元天宝遗事》等。

  • 李如松
    李如松 (1549 年 ~ 1598 年) 1 篇诗文

    明朝名将,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字子茂,号仰城。辽东总兵、甯远伯李成梁长子。曾祖英自朝鲜内附,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遂家焉。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甯远伯勋卫。骁果敢战,少从父谙兵机。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出为山西总兵官。万历十五年(西元一五八七年),复以总兵官镇宣府。万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哱拜反宁夏,命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平乱,尽灭拜族。录功,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会朝鲜倭患棘,十二月,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入朝鲜,弟如柏、如梅副之,并师援剿。万历二十一年(西元一五九三年)正月六日,次平壤。明旦,亲督军围攻,坐马毙於砲,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夜半,倭渡大同江,遁龙山,遭伏东江间道。十九日,遂复平壤、开城二都。继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诸道。二十七日,再进师,将轻骑趋碧蹄馆。猝遇倭,围数重。督部下鏖战,官军丧失甚多,退驻开城。後焚龙山仓积粟数十万,倭遂乏食。四月十八日,倭弃王京遁,如松入城。十二月诏班师。论功,加太子太保,增岁禄百石。万历二十五年(西元一五九七年),授辽东总兵。次年四月,蒙古部寇辽东。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年五十。神宗痛悼,令具衣冠归葬,赠少保、甯远伯,立祠,谥忠烈。如松深谙兵法,奇正相辅,勇有貔虎之威,谋有枭狐之计,时称「东李西麻」。《明史》赞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 来鹄

    来鹄,晚唐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中和间(公元883年左右)。史书常将其与晚唐诗人来鹏混为一人,然实非如此。来鹄为文师韩柳,文格高绝。大中、咸通(宣宗、懿宗年号,公元847——873年)中,声价益籍甚,然累举不第。僖宗广明时,遭遇黄巢庚子之乱(即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陷长安,僭号称帝),避乱游荆襄。南返途中,于中和间客死于维扬(今扬州)。“师韩柳为文,大中、咸通间才名藉甚”、“时遭广明庚子之乱,鹏避地游荆襄,艰难险阻,南返。中和,客死于维扬逆旅。主人贤,收葬之”(《唐才子传》)。来鹄以文名,《全唐文》收录的署名为“来鹄”的九篇文章,即《圣政纪颂并序》、《隋对女乐论》、《儒义说》、《相孟子说》、《仲由不得配祀说》、《针子云时说》、《俭不至说》、《猫虎说》、《读鬼谷子》均为来鹄所作。来鹄散文“好取古事议论,自铸新解,而理周意圆,非苟为好异者也。其作品法度严谨,字句精炼;《唐文粹》目为古文一类。(吕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细究来鹄之文,可将其为文主导思想概括为“尊儒重道,心系民生”八个字。这种思想体现于其创作中,又可分两点来阐述:一是尊崇儒学,以儒者之心而为文;二是关怀现实,发扬散文的讽喻作用。

  • 童翰卿

    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 陆睿
    陆睿 (? ~ 1266 年) 4 篇诗文

    陆睿,字景思,号西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宋代官吏、词人。绍定5年(1232)进士,官至集英殿修撰,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兼淮西总领。存词三首。代表词作《瑞鹤仙》。

  • 朱嗣发

    朱嗣发,字士荣,号雪崖,其祖先当建炎、绍兴之际,避兵乌程常乐乡(今浙江湖州)。宋亡前,专志奉亲,宋亡后,举充提学学官,不受。隐士。《阳春白雪》卷八录其词一首。

  • 张建封
    张建封 (735 年 ~ 800 年) 5 篇诗文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寓居兖州。唐代中期著名大将,于家族子弟中排行十三。少喜文章,慷慨尚武,能文能武,常以武功自许。建封少好属文,慷慨负气。有《张建封集》,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收2句。

  • 张登
    张登 (? ~ 801 年) 18 篇诗文

    唐邓州南阳人。排行九。德宗建中元年,为转运从事。历监察御史。贞元初,任河南士曹参军,又以殿中侍御史知江淮转运盐铁院事。十年,任漳州刺史。十七年,坐公事受劾,卒狱中。工诗文,尤长于小赋,甚为权德舆所称。

  • 庞树柏

    庞树柏(一八八四—一九一六),字檗子,号芑庵、绮庵,别署龙禅居士、剑门病侠,常熟人。同盟会会员,南社发起人之一,《南社丛刊》词部编辑,并任《国粹学报》编辑。上海圣约翰大学中国文学讲席,参与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并策动常熟响应。诗文秀丽,尤工填词。有《龙禅室诗》等。

  • 苏武
    苏武 (公元前 140 年 ~ 公元前 60 年) 1 篇诗文

    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 葛玄
    葛玄 (? ~ ?) 4 篇诗文

    这个人很神秘,什么也没留下

  • 王旭

    元东平人,字景初。家贫力学,授徒为生,足迹半天下。与同郡王构及永平王磐,俱以文章名世,时称三王。有《兰轩集》。

  • 吴师道
    吴师道 (1283 年 ~ 1344 年) 138 篇诗文

    元婺州兰溪人,字正传。工词章。英宗至治元年进士,授高邮县丞,调宁国路录事,迁池州建德县尹,皆有惠政。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其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以礼部郎中致仕。有《吴礼部诗话》、《敬乡录》、《吴正传文集》等。

  • 李治
    李治 (1192 年 ~ 1279 年) 5 篇诗文

    名或作冶。金元间真定栾城人,字仁卿,号敬斋。登金进士第,调高陵簿,辟知钧州事。金亡,流落忻、崞间。世祖在潜邸,召问治国之道,应对称旨。晚家元氏,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甚众。及世祖即位,以翰林学士召,就职期月,以老病辞归。卒谥文正。有数学著作《测圆海镜》、《益古衍段》。对天元术(一元高次方程式列方程问题)有卓越贡献。另有《敬斋文集》等。

  • 邵亨贞

    邵亨贞(1309~1401) 元代文学家。字□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松江训导。邵亨贞生当元、明之际,入明后生活近30年。终于儒官,足迹不出乡里。著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1卷、《蚁术词选》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