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鸿祚
    项鸿祚 (1798 年 ~ 1835 年) 222 篇诗文

    清词名家,浙江钱塘人,原名继章,後改名廷纪,字莲生。生於嘉庆三年(公元一七九八年)道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三二年)举人。屡应进士试试不第,幽忧不振。越二年(西元一八三五年)卒,年仅三十八岁。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善词,上溯温、韦,下逮周密、吴文英。」(《清史稿》),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楼词甲乙丙丁稿》四卷,《补遗》一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其自序云:「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连峰巉巉,中夜猿啸,复如清湘戛瑟,鱼沉雁起,孤月微明;其窅敻幽凄,则山鬼晨吟,琼妃暮泣,风鬟雨鬓,相对支离;不无累德之言,抑亦伤心之极致矣!」(《忆云楼词·甲稿·序》)又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时异境迁,结习不改,霜花腴之剩稿,念奴娇之过腔,茫茫谁复知者?」(《忆云楼词·丙稿·序》)又云:「当沉郁无憀之极,仅托之绮罗芗泽以洩其思,盖辞婉而情伤矣!」(《忆云楼词·丁稿·序》)於此略见作者之情趣。 项鸿祚论词云:「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楼词·甲稿·自序》)自謂「幼有愁癖」,其作他多伤心之語,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莲生词出入於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容若、蒋鹿潭词风较近。谭復堂《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彊村《彊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道出莲生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谭復堂评曰:「文字无大小,必有正变,必有家数,乐善好施。水云楼词,固清商变徵之声,而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蒋鹿潭,二百年中,分鼎三足。」谭復堂《箧中词》评曰:「莲生,古之伤心人也!荡气回肠,一波三折,有白石之幽涩而去其俗,有玉田之秀折而无其率,有梦窗之深细而化其滞,殆欲前无古人。其《乙稿自序》:『近日江南诸子,竞尚填词,辨韵辨律,翕然同声,几使姜、张俯首。及观其著述,往往不逮所言。』云云,婉而可思。又《丙稿序》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亦可以哀其志矣。以成容若之贵,项莲生之富,而填词皆幽艳哀断,异曲同工,所谓别有怀抱者也。」

  • 魏宪
    魏宪 (? ~ ?) 6 篇诗文

    魏宪,字惟度,福清人。诸生。有《枕江堂集》。

  • 石孝友

    宋南昌人,字次仲。孝宗乾道二年进士。以词名。有《金谷遗音》。

  • 向子諲
    向子諲 (1085 年 ~ 1152 年) 199 篇诗文

    宋临江军清江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向敏中玄孙。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补承奉郎。宣和间累迁淮南转运判官、京畿转运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与李纲友善,为黄潜善所罢。绍兴间累知广州、江州,进徽猷阁待制,除户部侍郎。晚知平江府,以拒金使入境议和忤秦桧,致仕退闲十五年。有《芗林集》、《芗林家规》。

  • 陈叔宝
    陈叔宝 (553 年 ~ 604 年) 93 篇诗文

    字元秀,小字黄奴。南朝陈宣帝长子。在位时,大建宫室,终日与宠妃词臣游宴,不问政事,制作艳词,被以新声,如《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自恃长江天堑,隋军大举南下,仍纵酒赋诗不辍。隋军入建康,俘送长安,诗酒如故,隋文帝言其“全无心肝”。病死洛阳。谥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 孟昶
    孟昶 (919 年 ~ 965 年) 4 篇诗文

    孟昶,初名孟仁赞 ,字保元 ,祖籍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沙河孟石岗),生于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

  • 鍾会
    鍾会 (225 年 ~ 264 年) 4 篇诗文

    三国魏军事家、书法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字士季。出身颍川钟氏,太傅钟元常幼子、靑州刺史鍾稚叔弟。仕魏,官居要职,累拜中书侍郎,封关内侯,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从司马景王征毌丘仲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文王,破魏高贵乡公夺权之图。随平诸葛公休叛,屡出奇谋,时人比为「留侯」,拜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迁司隶校尉,预朝廷诸务,计害嵇叔夜。景元年间,力挺司马文王伐蜀,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伐蜀事宜。景元四年(西元二六三年),协邓士载分兵进取,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功成后,萌不臣之心,结蜀将姜伯约,谋據蜀自立,打压太尉邓士载。景元五年(西元二六四年)正月,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伐司马文王,为部将胡玄武所害,死於乱军,时年四十岁。士季才华横溢,精文赋、玄学,又工书,唐张怀瓘《书断》评「妙品」,仅次「神品」。著有《魏鍾司徒集》。

  • 缪钺
    缪钺 (1904 年 ~ 1995 年) 1 篇诗文

    缪钺,字彦威,江苏溧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公元1904年12月6日)生于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北京大学文科肄业。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国文教员。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95年1月6日逝世于成都。先生治学最大特点是文史结合、博通与专精相结合,在魏晋南北朝史学与文学、唐宋文学、诗学、词学、古籍整理、中国古代思想史等领域均有建树。著有《元遗山年谱汇纂》、《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诗词散论》、《杜牧诗选》、《三国志选》、《读史存稿》、《杜牧传》、《杜牧年谱》、《冰茧庵丛稿》、《冰茧庵序跋辑存》、《冰茧庵剩稿》等,主编《三国志选注》和《三国志导读》,与叶嘉莹教授合著《灵谿词说》和《词学古今谈》,发表论文一百二十馀篇,另有旧体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

  • 白行简
    白行简 (776 年 ~ 826 年) 12 篇诗文

    唐华州下邽人,字知退,一字退之,小字阿怜。白居易弟。德宗贞元进士,一说宪宗元和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辞赋精密,文士皆师法之。卢坦镇剑南东川,辟为掌书记。府罢,归浔阳。历迁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撰有传奇《李娃传》。有集。

  • 冯梦龙
    冯梦龙 (1574 年 ~ 1646 年) 5 篇诗文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犹龙,又字耳犹,号翔甫、龙子犹、姑苏词奴、墨憨斋主人。崇祯中以贡为丹徒训导,迁知寿宁。善诗文,工经学。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古今谭概》、《智囊》、《挂枝儿》、《山歌》及《墨憨斋定本传奇》等。

  • 枚乘
    枚乘 (? ~ 公元前 140 年) 4 篇诗文

    西汉辞赋家,字叔,临淮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善辞赋。景帝时为吴王刘濞郎中。濞欲谋反,上书谏,不纳。遂去吴至梁,为梁孝王客。吴楚七国反时,再致书劝刘濞罢兵,以此知名。后景帝召为弘农都尉,以病去官。武帝即位,以安车蒲轮徵之,年迈,死途中。有《七发》。

  • 李元膺

    李元膺,东平(今属山东)人,宋代词人。生平未详。绍圣间,李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又蔡京在翰苑,因赐宴西池,失足落水,几至沉溺,元膺闻之笑曰:“蔡元长都湿了肚里文章。”京闻之怒,卒不得召用。据此,元膺当为哲宗、徽宗时人。近人赵万里辑有《李元膺词》一卷,凡九首。

  • 楼槃
    楼槃 (? ~ ?) 3 篇诗文

    生卒不祥,字考甫,号曲涧,鄞县(浙江宁波)人。南宋绍定初年(约公元1228年),为庆元府学教谕。存词二首,风致清绝。

  • 王献之
    王献之 (344 年 ~ 386 年) 39 篇诗文

    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子敬。王羲之子。女为安帝皇后。少有盛名。起家州主簿,迁吴兴太守,谢安甚钦爱之,请为长史。官至中书令,时称“王大令”。工草隶,善丹青。幼学父书,次习于张芝,后改变古拙书风,自创新体,与父齐名,并称“二王”。今存行书墨迹《鸭头丸帖》等。

  • 大须
    大须 (? ~ ?) 3 篇诗文

    大须,字芥航,清代江苏镇江焦山定慧寺僧。生卒年与俗姓均不详,大约公元1868年前后在世。盐城(今属江苏省)人。出身书香家庭,因父病,祖母命舍身,年十二祝发于焦山。甚受了禅长老赏识,嘱其本师傅法。后继席主焦山定慧寺达十四年。须公工诗,五言律诗尤为著名。诗风潇洒清隽,秀丽可喜。又善画兰竹,所绘亦有名于时。作品惜多不传。

  • 苏麟
    苏麟 (969 年 ~ ?) 2 篇诗文

    苏麟(969~1052前后),宋杭州属县巡检。见[宋]俞文豹《清夜录》[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近水楼台: 此故事出自宋俞文豹编撰的《清夜录》。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对部下很宽厚,常举荐随员做官。据说,他在浙江做官时,部下都经他举荐当了官。只有一位叫苏麟的人,因外出办事不在跟前,未被范仲淹举荐。於是,苏麟作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看似咏楼台亭榭、花草树木,实则暗示:好处都被别人占了,而自己却得不到恩泽。范仲淹何等聪明,看到他的诗后,明白了他的意思,因此,写了封推荐信,使苏麟得到升迁。此诗以后成为人尽皆知的成语,用以讥讽藉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信捞取好处的人。

  • 秦韬玉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仲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唐代诗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

  • 晁端礼
    晁端礼 (1046 年 ~ 1113 年) 164 篇诗文

    晁端礼,北宋词人。名一作元礼。字次膺。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一说徙家彭门(今江苏徐州)。晁补之称他为十二叔,常与唱和。神宗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历单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知洺州平恩县(今河北邱县),官满授泰宁军节度推官,迁知大名府莘县事。因得罪上司,废徙达30年之久。

  • 马援
    马援 (公元前 14 年 ~ 49 年) 2 篇诗文

    马援(公元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後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後,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後人的崇敬。後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诬陷,死後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 何梦桂
    何梦桂 (1229 年 ~ 1303 年) 688 篇诗文

    何梦桂 ,字岩叟,别号潜斋,谥号文建,宋淳安文昌人(今浙江淳安县文昌镇文昌村)。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1] 在世。自幼从学于名师夏讷斋先生,深受教益。咸淳元年(1265年)省试第一,举进士,廷试第三名(即“探花”)。其侄何景文,亦登同榜进士。宋度宗得知何梦桂与黄蜕、方逢辰同堂就读于石峡书院,故御书“一门登两第,百里足三元”的联句相赠。梦桂初为台州军判官,历官太常博士,咸淳十年(1274年)任监察御史。曾任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富昌(后改名文昌)小酉源,元至元中,御史程文海推荐,授江西儒学提举,屡召不赴。著书自娱,终老家中。学者称之为“潜斋先生”。梦桂精于易,所著有《易衍》、《中庸致用》诸书,其《潜斋文集》11卷,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总目》并传于世。现何家家谱百字歌为文建公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