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生。少孤,潜心经学,「必求西汉诸儒微言大义,不屑屑章句。读书日有程课,凡所论著,隐括于所为日记」(《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文苑列传·谭廷献传〉》)。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曾入福建学使徐树藩幕。后署秀水县教谕。历知安徽 歙县、全椒、合肥、宿松诸县。晚告归,锐意撰述,为一时物望所归。张之洞延主经心书院,年馀谢归。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卒于家,年七十。工骈体文,「导源汉魏」,师法六朝;诗优柔善入,恻然动人;又工词,致力尤深,家藏前人词曲甚富。承张皋文、周止菴之绪馀,力尊词体,上溯《风》《骚》,词之门庭,由是益廓。自为词窈眇而沉郁,小令尤为精绝。著有《复堂类集》、《复堂文》、《复堂诗》、《复堂词》、《复堂日记》。尝选清人词辑为《箧中词》六卷,续三卷,至精审,学者奉为圭臬。又曾评点《骈体文钞》及周止菴《词辨》,皆能度人金针者,亦近代词坛之一大宗师也。
-
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现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驷岭村),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中。林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攻读,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及第。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中进士后,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等,其中《口技》的删减版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瑰宝。
-
-
-
本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出生于大胜村的港上港南中段,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父亲钝斋,学养有素,母亲费漱芳,曾从名士徐山民的女儿徐凡如读书,《诗经》、《唐诗三百首》都能熟练背诵。亚子幼受母教,喜读古诗。17岁至上海,入爱国学社,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始谈革命。1906年,由高旭、陈陶遗、马君武、刘师培介绍,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 柳亚子曾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
-
-
-
-
清直隶南皮人,字香涛,又字香岩、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号抱冰,又号广雅。少时工词章。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初,擢司业,迁洗马。遇事敢言,曾请斩崇厚,毁俄约。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号为清流。中法战争时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事与文备并举,以谋自强。后督湖广近二十年,筹卢汉铁路,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织四局,创两湖书院等,为后起洋务派首领。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反对戊戌变法,作《劝学篇》以明宗旨。庚子之役,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及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光绪末,擢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谋振兴国势,而为满族宗贵所挠,不能有所作为。卒谥文襄。所作文章典瞻,诗亦淹博沉丽。有《张文襄公全集》。
-
-
-
清末浙江绍兴山阴东浦镇人,光复会成员,字伯荪,号光汉子。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浦镇名门望族,其父徐凤鸣秀才出身,曾任山阴县吏,家有田百馀亩。光绪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西元一九〇一年)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後陞副监督。光绪二十九年(西元一九〇三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焕卿、龚味生,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太炎的活动。回国後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光绪三十年(西元一九〇四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一年(西元一九〇五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後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光绪三十二年(西元一九〇六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光绪三十三年(西元一九〇七年)改名为陆军小学监督、巡警学堂监督。 光绪三十三年(西元一九〇七年)二月,伯荪与秋競雄相约於皖浙同时举义反清。起义原定六月九日举行,因一会党人员在上海被捕,供出部分革命党人的别名暗号,两江总督端方电令恩铭拿办。恩铭召伯荪计议,伯荪见己号在列,知事迫,遂决定于五月廿八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举义。又因恩铭廿八日有事,要求将毕业典礼提前两天,无奈起义只得改于廿六日。是时外援不至,准备未周。五月廿六日,起义仓卒发动。即日伯荪藉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际,枪杀安徽巡抚恩铭,率学生军起义,攻佔安庆军械所,与清军激战四小时,终因孤军无援、寡不敌众,而卒被捕擒僇。受审时,伯荪直书亲供:「我蓄志排满已十馀年,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翌日晨凌迟,提至抚署东辕门侧,先剖心,祭恩铭;再斩首。伯荪临刑时,神色不变,毫无惧容,「大呼排满不止」。遗体则与陈伯平、马宗汉一同葬于杭州西湖边孤山南麓,为「三烈士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