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陈僧。金陵人。能诗文,以持律称名于时。陈宣帝时令为大僧正,住光宅寺。瑗每闭关自检,不预吊庆。著有《十诵律疏》等。
《全唐诗》收诗2首,小传云:“慧侃,晋陵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姓汤,住蒋州大归善寺。”按此小传节录自《续高僧传》卷三四,传末云:“以大业元年(605)终于蒋州大归善寺,春秋八十有二。”其生年应为公元524年。终其一生,并未入唐。《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
傅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梁天监十一年,大士十六岁,娶刘妙光为妻,生二子。享年七十有三。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纪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
孔稚圭(447~501),南朝齐骈文家。一作孔圭,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孔稚圭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豫章王萧嶷死后,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圭写作碑文,可见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但他对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也从不稍假宽容,其弹章劾表,著称一时。
即刘裕。南朝宋开国君主。祖籍彭城,东晋时迁居京口。字德舆,小字寄奴。家贫,少年时以贩履、耕种、捕鱼为业。初为北府兵将领,从刘牢之镇压孙恩起兵。晋安帝义熙元年,击败桓玄,任侍中、车骑将军,都督诸军事,执朝政。出兵灭南燕,回师击破卢循、徐道覆,继又剪除刘毅,西攻谯纵,收巴蜀。又出兵关中,灭后秦。官至相国,封宋王。晋恭帝元熙二年,代晋称帝,国号宋,改元永初。为政崇尚俭约,严禁世家大族隐匿户口田地,实行“庚戌土断”,集权中央。在位三年卒。谥武,庙号高祖。
南朝民歌是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现大部分收入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清商曲辞》类。其语言清新秀丽,基调婉约缠绵,表现出南方人细腻微妙的情感。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夏阳(今河南太康)人,南齐代表作家。诗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有《谢宣城集》。
南朝梁琅邪临沂人,字元礼,一字德柔,小字养。王僧虔孙。七岁能属文,十六为《芍药赋》。有文名,为梁昭明太子萧统、沈约、谢朓等爱重。初仕尚书殿中郎,迁太子洗马,掌东宫管记。后出为临海太守,在郡侵刻贪财,被讼。简文帝即位,为太子詹事。宅为盗所攻,惊惧坠井卒。自撰文章,以一官为一集,凡一百卷。今不传。
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
六岁时,随姑父袁叔明读《诗经》,日诵九纸。八岁时,遇到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谈,范云从容对答,即席作诗,挥笔而成。南齐朝,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幕府,“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随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称赏。还朝后,迁零陵内史,转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拜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霄城县侯,居官能直言劝谏。
天监二年,病故,享年五十三岁。梁武帝闻讯痛哭流涕,御驾临殡,追赠本官、侍中、卫将军,赐谥号为文。
隋京兆杜陵人,字超盛。韦载弟。少通悦不羁,博涉经史,明阴阳,尤善相术。初仕梁,官中书侍郎。后依陈武帝,官散骑常侍。聘于北周,识杨坚,语之曰:“公相贵不可言,愿深自爱。”陈后主至德间,知陈将亡,尽货田宅,客居僧寺。入隋,授上仪同三司,除光州刺史。以仁义教民,道无拾遗。后召还,卒于长安。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阳源。袁湛侄。博涉多通,好属文,不为章句之学。为彭城王刘义康司徒祭酒。宋文帝元嘉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将弑文帝,淑不从,被害。
南朝梁吴郡吴人,字士简。张瑰子。能诗文。年十二,日作诗或赋一篇,至年十六,积二千余首。齐明帝建武三年,举秀才,除太子舍人。为沈约所称,与任昉友善。梁武帝天监初,为司徒谢朏掾,直文德待诏省。奉命抄乙部书,撰古妇人事送后宫。作《待诏赋》奏之,甚见称赏。迁秘书丞,后入寿光省,修丙丁部书抄。累官黄门侍郎,新安太守。有《文衡》等,皆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