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
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少好学,口吃,长相平平,身高偏矮,不能剧谈,专心于潜心思考,早年倾慕司马相如,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常作辞赋,名声远播,如《蜀都赋》,此赋开启了京都一派题材,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以及晋代左思《三都赋》皆受其影响。 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为门下史。后经蜀人杨庄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公元前11年正月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又作《羽猎赋》仍然以劝谏为主题。被封黄门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公元前10年扬雄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 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笑他,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又写了一篇《逐贫赋》。王莽当政,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他写过《剧秦美新》美化王莽,但此文是主动投靠还是避祸之作,还有争论。 后在天禄阁校书,写作,进行语言学研究。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但是因弟子刘棻牵连,有人前来逮捕扬雄,扬雄恐惧而跳楼,未死,后得免,京师谚曰:“惟寂寞,自投阁。”后召为大夫,默默无闻而终。
-
-
李陵,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初为西汉将领,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十月率五千步兵为主将李广利分兵,後遭遇匈奴单于八万骑兵主力而被围于浚稽山,连战八天八夜,终因寡不敌众而投降。 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引起争议。他的传奇经历使得他成为後世文艺作品的对象及原型。 後来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做了匈奴右校王,掌管坚昆部落。公元前89年,与远征匈奴为主将李广利分兵的商秋成带领的三万汉军打过一仗。而主将李广利孤兵深入,导致七万人马有去无回,汉朝从此再无人马远征匈奴。 汉武帝死后,汉匈和亲,李陵少时同僚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李陵回国,李陵"恐再辱",拒绝回大汉,遂于公元前74年老死匈奴。
-
-
三国魏军事家、书法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字士季。出身颍川钟氏,太傅钟元常幼子、靑州刺史鍾稚叔弟。仕魏,官居要职,累拜中书侍郎,封关内侯,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从司马景王征毌丘仲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文王,破魏高贵乡公夺权之图。随平诸葛公休叛,屡出奇谋,时人比为「留侯」,拜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迁司隶校尉,预朝廷诸务,计害嵇叔夜。景元年间,力挺司马文王伐蜀,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伐蜀事宜。景元四年(西元二六三年),协邓士载分兵进取,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功成后,萌不臣之心,结蜀将姜伯约,谋據蜀自立,打压太尉邓士载。景元五年(西元二六四年)正月,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伐司马文王,为部将胡玄武所害,死於乱军,时年四十岁。士季才华横溢,精文赋、玄学,又工书,唐张怀瓘《书断》评「妙品」,仅次「神品」。著有《魏鍾司徒集》。
-
-
-
-
-
-
-
-
-
-
-
-
-
荀悦(148~209),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孙,司空荀爽之侄,其父荀俭早卒。 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荀悦隐居不出。献帝时,应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侍讲于献帝左右,日夕谈论,深为献帝嘉许。后奉汉献帝命以《左传》体裁为班固《汉书》作《汉纪》,写成《汉纪》30篇。建安十四年(209年)逝世,年六十二。 荀悦另著有《申鉴》5篇,抨击谶纬符瑞,反对土地兼并,主张为政者要兴农桑以养其性,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还著有《崇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