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乾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 清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乙丑(公元1879年10月9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府城内(属于怀宁县)。两岁时,父陈衍中因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先后由大父陈章旭以及长兄陈庆元抚养成人,在家中学习《四书》、《五经》。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陈独秀通过院试成为秀才,时年十七,但在次年赴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落榜,未能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同年前往南京再次参加乡试,不中。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陈独秀赴东北嗣父陈昔凡处,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9年)年底,义和团于山东起事,陈独秀回安庆。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10月,陈独秀自费留学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日语专业学习。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3月回国,组织青年励志社。9月,陈独秀再次赴日,读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3月31日夜,与张继、邹容强行剪去湖北陆军学生监督姚昱的辫子,被日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同年5月17日于安庆藏书楼发表拒俄演说,创办安徽爱国会,抨击时政。同年至上海后,与章士钊、谢晓石、张继等人出版《国民日日报》,同年12月1日,被上海地方政府所禁。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3月31日,与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秋,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春,第三次留学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等西欧文化。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从日本回国,于杭州浙江陆军小学任国文史地教习。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应安徽军政府都督孙毓筠邀请,回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春,反袁运动失败后,再度赴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第一次用笔名「独秀」发表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夏,回上海,住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二十一号。9月15日创办月刊白话文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民国十五年停刊),自任总编辑。宣传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二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二卷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同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教授文学,并将《新青年》迁到北京。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11月27日,与李大钊合办《每周评论》杂志。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6月8日于《每周评论》发表《研究室与监狱》,6月11日于城南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后被捕。9月16日保释出狱。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任书记。8月22日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没未出席,派陈公博为广州代表,又派包惠僧代为出席。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9月,创建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同年11月16日,因中东路事件等问题发表不同意见,被开除党籍。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统一后的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央总书记。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10月15日,被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以创办非法政党的罪名逮捕,随后移交南京政府。胡适之、傅斯年等人纷纷出来为其说话。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4月,公开开庭审判,章士钊主动免费为陈出庭辩护,于法庭慷慨陈词,赢得旁听一片赞誉。终「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囚禁于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于狱中,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书籍,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孔子、道家学说等,完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著。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3月,于《火花》发表《无产阶级与民主主义》。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8月23日提前获释。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中期,被中共抹黑攻击,指控其为「汉奸」 。此后他拒绝出任劳动部长,拒绝蒋介石出资让他组织「新共党」,拒绝胡适的邀请去美国,拒绝谭平山要他出面组织第三党的建议。先后住在武汉、重庆。在重庆住院时,仅靠微薄稿费收入支撑,最后更被赶出医院。最后长期隐居在四川江津,以教书为生,保持低调,而且转向了自由主义。此后对文学和民主发展,继续当年在狱中的研究,特别对斯大林时代的反思,也被后人认为难出其右者。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5月12日中午,用医生介绍的偏方,以水泡制蚕豆花茶水,据称可治高血压。但其所用之蚕豆花有部分已发霉,用开水泡过后,汁水呈黑色,且味不正。因而中毒,终于5月27日21时40分于四川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逝世后,临时厝于西门外鼎山邓燮康园地。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由三子陈松年根据父亲遗言,归葬于安庆北门叶家冲(现属十里铺),与原配高晓岚合于一冢。墓碑上刻「先考陈公乾生之墓」。
-
马一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马一浮认为心、思想是一切文化学术之根本,“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因此,他反复强调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马一浮认为,把哲学分成本体论、认识论、经验论、方法论等,乃是从近代哲学开始的,而“中土先哲,本其体验所得以为说”,其学“内外本末只是一贯”。可以说,在马一浮那里,全部文化或哲学问题,以及全部教育问题,都只集中在一点上,即“发明”和“反求自心之义理”。他的文化观和哲学思想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马一浮能够很好地融会程朱、陆王两派的思想、方法。他认为,“义理之学最忌讲宗派立门户,……先儒临机施设,或有抑扬,皆是对治时人病痛,不可执药成病。程朱陆王并皆见性,并为百世之师,不当取此舍彼。但其教人之法亦有不同,此须善会,实下工夫。他批评那些对朱陆异同争论不休的人说:这些人“不知源流,又不明古人机用,妄生同异,只是瞎汉赃诬古人,自己全不曾用力,安能知古人造诣邪?”其实,“程朱陆王岂有二道?见性是同,垂语稍别者,乃为人悉檀建化边事耳(按:“为人悉檀”乃佛教用语,意思是根据各人不同的根机和能力,而为之说各种法;“建化”指建立教化,也是临机施设,对症下药的意思)”。他在融合程朱陆王的思想方法方面,诚如贺麟所指出的:“其格物穷理,解释经典,讲学立教,一本程朱,而其返本心性,祛习复性,则接近陆王之守约。”
-
-
-
(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自幼爱好美术。1941年进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19年毕业。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画院院长。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病,于一九七五年不治而逝,终年七十八岁。
-
-
-
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在家族中行七,故又自称龙七。别号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荒鸡警梦室主。生平爱竹,四十岁後又自署箨公。其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 龙榆生师从黄季刚、陈石遗学诗,从朱祖谋修音韵学和诗词。先後在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等校任教授。自1929年开始撰写词学论文,其词学论文一变以往词界评点论词的形式,对词的起源、词的发展、词的创作、词的艺术风格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重点着眼于唐宋词,推进了当时词学研究的学科建设。1933年至1936年,在叶恭绰等人的赞助下,在沪创办了《词学季刊》,前後共出版十一期,後因抗战爆发而不得不停刊。南京沦陷後,先生在南京创办《同声月刊》,自1940年12月至1945年7月共出版三十九期。1934年4月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词学内涵,系统提出词学研究的八个方面,于图谱之学、音律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这五项清代传统词学成就的基础之上,又提出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录之学三个有待于开拓的领域。 龙榆生一生收有大量词学文献,包括极为稀见的明代琴谱和民间艺人诗词集。三十年代已藏书数十箱,惜抗日战争中辗转散佚颇多。解放初及1964年,先後将所藏善本分别捐赠予上海图书馆、上海音乐学院、浙江省图书馆、广西省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及杭州大学图书馆,其中包括王鹏运、朱祖谋、沈曾植、俞陛云、曹元忠、吴梅、赵尊岳等人的手稿以及包括批注点校的词学文献,又上述诸人间往来论学之信札,亦捐赠无遗。“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家存图籍星散,其自作诗词稿遭毁。含冤去世,後得平反。 著有《词曲概论》、《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中国韵文史》、《唐宋诗学概论》、《东坡乐府笺》、《风雨龙吟室丛稿》、《忍寒词》、《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等书行世,所编选本《唐宋名家词选》及《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风行一时。
-
-
-
-
-
-
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人。早岁入京师大学堂预科。1912年赴美国留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1915年与留美同学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1916年毕业回国,任江西庐山森林局副局长、东南大学农科植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22年与吴宓、梅光迪等创办《学衡》杂志,提倡古文。后再度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192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在北平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任所长。1934年创办庐山森林植物园。1937年任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1940年任江西泰和中正大学校长。后任中国植物学会会长、北京博学会会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4年在湖北利川县磨刀溪发现学界公认绝种的水杉。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加人南社,论诗宗宋,与柳亚子意见不合。著有《忏庵诗稿》、《中国松杉植物之分布》、《经济植物学》等。卢弼评其诗云:“君周览名区,造诣深邃,又复苞孕近世之学海思潮。蕴蓄者宏,吸纳者富,往往擅临川,东坡之胜,而又兼有昌黎之苍莽、摩诘之隽永,山谷之奇突,合众长于一炉而冶之,宜乎其睥睨一时也。”陈三立论其诗云:“本学识以抒胸臆,高掌远蹠,磊坷不群。其纪游诸作,牢宠万象,奥邃苍坚,尤近杜陵”。钱钟书极推崇其所作贯通古今,堂宇恢弘,其《胡丈步曾远函论诗却寄》诗云:“汲古斟今妙寡双,袖携西海激西江。中州无外皆同壤,旧命维新岂陋邦。烽火远书金可抵,丹铅退笔鼎难扛。不干扪有谈诗舌,挂壁年来气亦降。”又评其诗稿云:“抱弓力大,琢玉功深。登临游览之作,发山水之清音,寄风云之壮志,尤擅一时之胜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