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咸荥(1858-1949),字豫波,别号豫叟,四川双流县人。清光绪拔贡,终身从事文教工作。先后任教于成都尊经书院、游学预备学堂、通省师范学堂、四川高等学堂、成都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校。清末曾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成都府中学堂监督。博通经史,尤长诗词及书画,为“成都五老”之一。著有《静娱楼诗文集》。
1924.1-2008.9.17,生于四川成都,祖籍四川井研。中国著名哲学史家,194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6年受邀回武汉大学重建哲学系,是现今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并以此为基地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珞珈中国哲学学派。
刘逸生(1917—2001)原名刘日波,香山县(今中山市)沙溪镇溪角人。1938年8月考入香港《星岛日报》当校对、编辑。1939年考入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习,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42年任佛山第五中学语文教员。1943年赴梧州任《言报》编辑主任。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广州《晨报》当编辑主任,是年底转任香港《正报》副总编辑。1949年任香港《华商报》编辑。解放前著有通俗读物《“国大”演义》。就这样,他从排字工人、校对员开始,经过长期的艰苦自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编辑、诗人和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
薛青萍1929年生,号浮邱处士,湖南桃江人。少时从刘澹初等学古文辞。曾在益阳任中小学教师,后投身军旅,由湘至晋。太原师专退休教师。一生多坎坷,文革中曾被遣返原籍。有《青萍诗稿》。
潘受,字虚之,又名国渠,号虚舟,福建南安人,早年旅居新加坡,杰出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太平洋战争后曾一度回国,与当时在重庆的诗人章士钊、潘伯鹰、乔大壮等时相唱和。有《海外庐诗》、《诗馀偶录》。
刘家传(1911--1995),号廉秋,湖南湘乡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廉秋诗词选》。
刘玉璋,字特洲,四川奉节人。清光绪癸酉举人,历任福建十五处知县、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