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明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原名笃儒,字阳初,后改讷川,别署阳初子、三家村老。江苏常熟人。生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于崇祯二年(1629年)以后。博学工文,尤擅长词曲,曾得到戏曲家张凤翼的指点,著有传奇《宵光剑》、《红梨记》、《投梭记》、《题塔记》,今存前3种;杂剧《一文钱》、《梧桐雨》,今存前一种。 《红梨记》、《一文钱》较有名。《一文钱》描写财帛如山而又吝啬异常的富豪卢至,在途中拾到一文钱后引发的故事。虽杂有因果说教,但对贪鄙悭吝的卢至形象,塑造得十分深刻,很有喜剧特色。 《三家村老委谈》,又名《花当阁笔丛谈》,是徐复祚的戏曲理论著作。论曲注意本色、当行。本色即指曲词宾白通俗而不失粗鄙,文采而不晦涩;他的当行论受沈璟格律论的影响,有过分强调戏曲音韵格律的偏向。强调剧作应有所寄托和讽喻。徐复祚的曲论,或耳濡目染,或时俗所尚,皆有所本,真实可信。
-
字在杭,福建福州长乐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代博物学家、诗人。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天启元年(1621年)任广西按察使,官至广西右布政使。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博学能诗文,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曾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所著《五杂俎》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太姥山志》亦为其所撰。谢肇淛曾向袁宏道借抄《金瓶梅》,袁宏道在《与谢在杭书》中曾说:“仁兄近况何似?《金瓶梅》料已成诵,何久不见还也?”
-
-
-
-
-
-
-
-
-
-
-
贝琼曾祖贝珪,宋理宗时由苏州徙崇德(今浙江桐乡),筑室语儿溪上,遂为史山。史山即殳山(今属浙江海宁双山乡)。贝琼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少年时即颖悟,性坦率,不修边幅而笃志好学,博通经史百家。师事同乡黄次山、会稽杨维桢。元末世乱,隐居教授,往来于华亭(今江苏松江)、海昌(今浙江海宁)间,生徒云集。又曾主教幽湖(今桐乡濮院)朱显道家。48岁时始领乡荐,游京师,作《真真曲》,由此知名。时张士诚据平江(今苏州市),贝琼隐居殳山,累征不就。 明洪武三年(1370),举明经,召修《元史》。同官李敏卿等称其叙事直而不徇。史成,受赐归乡。洪武五年,奉命出任浙江乡试官。次年,任国子助教,后改作中都国子监,教授勋臣子弟。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曾叹古乐衰废,堂堂成均(官设学校),徒具其名,作《大韶赋》以寄感慨。在史馆,与金华宋景濂相友善,凡有著作,常互相推让。及景濂为司业,建议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于天子之学。太祖拒不采用,而当时犹有赞同者,琼乃作《释奠》以解辩之,赢得识者之赞赏。其坚持正道,大多类此。洪武十一年,致仕归。翌年,卒于家,葬于语儿乡。 贝琼有子5人,大多有文名。次子贝翱字秀翔,能诗,著有《平淡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