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州盐城人,字君实。理宗宝祐四年进士。李庭芝镇淮南,辟置幕中。元兵东下,扬州臣僚大多逃散,被调临安,任礼部侍郎。从益王赵是、广王赵炳走温州,与陈宜中、张世杰在福州立是为帝(端宗),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端宗死,复与世杰等立炳为帝,徙驻厓山,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抵抗元兵。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厓山破,负帝跳海而死。有《陆忠烈集》。
宋广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历浔州司法参军、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绩。擢广西提点刑狱,奖廉劾贪,罢行利病,风采凛然。宁宗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浚濠创砦,选将练兵,金人深入无功。知成都府,为本路安抚使,拊循将士,人心悦服。理宗端平初,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召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当罢行与人才之当用舍。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卒谥清献。有《崔清献公集》。
宋衢州开化人,字泽民,号实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曾为池州签判,后辟襄阳府推官卒。工诗,语似平淡而豪放之气不可掩。有咏梅诗三百余首,篇有意,句有韵。方回为作诗集序。
南宋末期人。西湖樵家女也。宋理宗选宫嫔时,以色美,为贾似道所匿,宠之专房。淑芳知贾必败,预营别业於五云山下九溪坞。贾南迁日,削髮为尼,人罕知者。张善小词,今存词三首,收录于《古今词话·词话·卷上》。
宋扬州人,寓居吴兴,字直夫。张岩子。历官上虞丞。父以谄媚权奸,为世诟病,侃独志趣萧散,浮沈末僚。与赵师秀、周文璞等游,皆恬静不争之士。为诗清隽圆转,时有闲淡之致。有《拙轩集》。
常不轻,僧人,生平不详,以咏梅花句得名。与杨冠卿有交,《客亭类稿》卷一三有《诗僧常不轻以梅花句得名以时雪后踏月相过论诗终夕退得二绝以谢》等诗。
宋建州浦城人,字子平。章惇族侄。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召试除校书郎,迁太常寺丞,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出知汝州、颍州。神宗熙宁初,还判太常寺,知审官西院。使辽,燕射连发破的,辽人以为文武兼备,待以殊礼。编纂历代帝系,名为《编年通载》,神宗览而称善。判吏部流内铨,寻知通进银台司、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徙成德军。元丰四年,坐事落职,提举洞霄宫。哲宗元祐中历知秀、襄等州府,终知颍州。
宋大名人。少为郡小吏。后周太祖镇邺,与语奇之,以隶世宗帐下。累擢枢密承旨,改德州刺史。宋初,从太祖征泽、潞,平江南,以功迁桂州观察使、判颍州。太宗太平兴国间,从征太原、幽州,皆有战功。官至左千牛卫上将军。卒谥武毅。
宋饶州鄱阳人,字器资。英宗治平二年进士第一。历任幕职官。所著《诗义》为王安石见重,补国子直讲。为监察御史里行,陈时政十事。论不当以宦者主兵。历江西转运判官、京西提点刑狱。哲宗元祐为中书舍人。反对以“车盖亭诗案”穷治蔡确,落职知徐州。哲宗亲政,权吏部尚书。后知江州。有《鄱阳集》等。
宋婺州义乌人,字叔奇,号香山。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历迁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寻以朝请大夫致仕。尝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即命颁行。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编》等。
彭耜,字季益,号南岳先生,又号鹤林,长乐(今属福建)人。道士,拜大都功。与葛长庚同时(《全宋词》小传)。今录诗十五首。
宋京兆武功人,字景叔。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尝学于张载。赵帅延安,辟为属。哲宗元祐二年,累擢军器监丞。吐蕃酋长鬼章青宜结据洮州,师雄率种谊、姚兕分兵进击,破洮州,俘鬼章。历陕西转运副使、卫尉少卿。上《绍圣安边策》,陈庆历以来防条得失及御敌之要。进直龙图阁。官终知陕州。有文集。
宋隆兴府靖安人,初字辅国,更字平叔。学者称双峰先生。孝宗淳熙八年进士。授蒲圻主簿,改善化主簿,迁衡州录事参军。治事廉明,去官之日,民为流涕。有《双峰猥稿》。
宋婺州东阳人,字容父,一作容甫,号蟠室老人。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从学于吕祖谦。宁宗嘉定间,迁尚书工部员外郎兼权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上疏乞严饬将帅,整顿军政。累迁参知政事。封东阳郡公。卒谥端献。有《涉史随笔》及奏议等。
邹登龙,字震父,临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隐居不仕,结屋于邑之西郊,种梅绕之,自号梅屋。与魏了翁、刘克庄等多唱和,有《梅屋吟》一卷传世。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七一《梅屋吟》小传。 邹登龙诗,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
宋抚州乐安人。有《和清真词》。时人合周邦彦、方千里词刻之,号《三英集》。
黄子行,号逢瓮,修月(今江西省)人,寓籍分宜。黄庭坚之诸孙。有逢瓮寐,今佚。
名或作居简。宋建宁建安人,字元易,号东浦。工诗。隐居吴郡光福山。理宗嘉熙中卒。有《东浦集》、《云墅谈隽》。
宋福州闽县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人,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为朱熹四大弟子之一,配享庙祀。自幼聪颖,志趣广远。年十七,父殁。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黄榦往见刘清之求学。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熹以仲女妻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朱熹病重,命黄榦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决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以荫补官,历知新淦县、汉阳军、安庆府等、多有惠政。吏治廉明,曾陈说抗金保民大计。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后召为大理丞,时边备废弛,忌者恐其直言边事,排挤致使归里,遂授徒著书以终。晚年隐居于武夷,潜心闽学研究,世称「勉斋先生」。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赐谥「文肃」。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从祀于孔庙,又建黄勉斋祠于府学内。著有《周易系辞传解》一卷、《仪礼经传通解续》二十九卷、《孝经本旨》一卷、《论语注语问答通释》10卷、《勉斋先生讲义》一卷、《朱侍讲行状》一卷、《勉斋诗钞》一卷、《黄勉斋先生文集》八卷、《晦庵先生语续录》四十六卷、《勉斋集》四十卷、《书传》、《易解》、《四书通释》等。
宋恭州壁山人,字当可,号缙云。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中,历江原丞,知丹棱县、万州。召对,力言和议不可信,为秦桧所恶。寻被劾罢,自是坐废十八年。桧死,起知蓬州、黎州,为官廉正,用法颇严。擢成都府路提刑,卒于官。有《易论》、《缙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