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字里不详。曾应进士试。德宗贞元二年(786)任汴宋节度判官、相州司户参军。事迹见《金石萃编》卷一〇二。《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海水不扬波》一首非其所作。
唐亳州谯人。博览群书,尤善于礼。太宗贞观末,入崇贤馆,兼预侍读。高宗乾封初历迁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咸亨初转中书侍郎,又改吏部,监修国史,上元初进吏部尚书。高宗时率兵御吐蕃,闻贼至,狼狈却走。后称疾乞还,高宗责其诈妄。贬授衡州刺史,后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卒赠兖州都督。有《礼论》、《正论》及文集。
唐京兆杜陵人。杜如晦五世孙。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历迁左拾遗、翰林学士。敏文辞,宪宗称之。穆宗立,累擢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长庆三年,带平章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敛取苛重,戎备不修。文宗大和三年,南诏乘虚袭戎、巂等州,陷成都,元颖计迫,将挺身走,会救至乃止,贬循州司马。卒。
唐陇西成纪人,字冠祥。应进士试,历二十试而未第。至僖宗时,方于蜀中登科。曾任舒州军倅,连宴三夜而不归,其妻猜妒,扬言归必杀之。廷璧避匿佛寺,久始得归。廷璧长于歌诗,音韵精能,诗风华丽,惜多不传。
生卒年不详。赵州高邑(今河北高邑)人。神龙、景云年间,历中书令、太府卿、黄门侍郎,累封赵郡公。谥曰懿。事迹见新、旧《唐书·李至远传》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全唐诗》存诗1首。
道士。宣宗大中末年至成都双流县兴唐观,养气绝粒,除饮酒外,别无所营。一日,自画其像,留诗2首而去。事迹见《神仙感遇传》卷二。《全唐诗》存诗2首。
?—816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下第游蜀,性粗褊不能容物,御下苛暴,僮仆不能堪。至彭山县,县令为置酒,饮至三更,醉归馆舍,为僮仆所害。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一四四引《河东记》、《唐诗纪事》卷四八。《全唐诗》存诗2首。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穆宗长庆初试大理评事,为西川观察推官。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〇。《全唐诗》存诗2首,均为酬西川节度使段文昌之作。
唐雍州泾阳人,字茂之。李大亮族孙。及进士第,又中英才杰出科。累转考功员外郎。武后爱其才,甚宠待之,迁凤阁舍人,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坐赃出为庐州刺史。张易之诛,贬衡州长史。中宗即位,授将作少监,累迁鸿胪卿、修文馆学士。雅有文才,广交宾朋,当时称为风流之士。终兵部尚书。卒年五十,赠侍中。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曾任定州司马。《全唐诗》收存《晚秋登恒岳晨望有怀》诗1首,原刻于玄宗开元九年(721)北岳庙之《大唐北岳府君之碑》碑阴,见《金石萃编》卷七三。
唐赵郡人。字贞一。第进士。幼孤,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通晓,士多慕向。肃宗时累官给事中,进工部侍郎。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以治行封赞皇县子。代宗欲相之,惮载而止,遂郁愤而卒,年五十八。赠吏部尚书,谥文献。
唐常州晋陵人,字真存。排行第七。德宗贞元十六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累历协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职。宪宗元和五年,迁太子舍人。穆宗长庆二年,以驾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随韩愈赴镇州宣慰王庭凑。使还,拜谏议大夫。官至谏议大夫。能诗。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天宝三载(744)前任右武卫录事。天宝中历仕司勋郎中、考功郎中。宝应、广德间任兵部郎中,封赞皇县开国男。永泰初授谏议大夫,仕终给事中。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常衮《授李收谏议大夫制》。与楼颖有交往。芮挺章选其诗2首入《国秀集》,署名李牧,《全唐诗》存此诗2首,改署李收,下注“一作牧”。
唐陇西狄道人,字仲舒。李希言子。性通达,善恢谐,以放达蕴藉称。初拜秘书省校书郎,大历初改中书舍人。德宗时,由礼部侍郎选为同州刺史,擢兵部侍郎、高邑伯。进吏部侍郎,年六十二卒,赠礼部尚书。奉诏为《兴元纪功述》及郊庙乐章,论撰甚多。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冬自殿中侍御史出为宣州司户。次年陪刺史班景倩游琴溪,作诗1首。事迹据《泾川金石记》。《全唐诗》收其诗,仅存2句。嘉庆《泾县志》卷三二存完篇,《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陇右临洮人。李晟子。少谦谨。领夏绥银宥节度使,政简而严。节度凤翔,近声色而政荒。徙宣武,坐事贬随州刺史。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复拜河中、晋、绛等节度使。军政愈弛,几乱。卒赠司徒。
生卒年不详。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宪宗元和末苏州刺史李应之子。文宗大和元年(827)官福建团练判官。卜宅洛阳毓财坊。官至郎中。事迹见《北梦琐言》卷一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淳熙三山志》卷八录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括苍人,字宾圣,自号东瀛子。喜读经、史书,工词章、翰墨之学。懿宗设万言科选士,不中,遂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奔蜀,光庭始充麟德殿文章应制,后隐居青城山白云溪。王建据蜀,赐号广成。有《广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