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曾居越州镜中别业。宪宗元和元年春,在越州作诗送日僧空海归国。有诗集一卷,空海曾携归日本,奏上之。今不存。
生卒年不详。江南诗人。德宗建中元年(780),在湖州,与皎然、裴澄同送梁肃归朝。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八。《全唐诗》存诗6首,断句2句。
生卒年不详。丹阳(今属江苏)人。武后时宰相朱敬则之后,曾任楚州录事参军,约与令狐楚同时。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全唐诗》存诗1首。
唐扬州广陵人。宪宗元和间登进士第。仰慕孟郊,曾不远千里往访。又与李涉友善。工诗,体尚奇涩,与孟郊诗相似。
生卒年不详。一作景元。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宪宗元和初,应进士举,曾任咨议。历翰林学士,官至太子谕德。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三六三、《新唐书·艺文志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与卷一九。景玄乃著名画论家,《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其《唐画断》3卷(即《唐朝名画录》,今存)。能诗,其“塞鸿先秋去,边草入夏生”诗,尤为人称诵。《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朱景元诗》1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6首、断句1联。
世次不详。《全唐诗》收省试诗《秋山极天净》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七。
唐同州冯翊人。宪宗元和年间任登封令。十五年,迁渭南令。后以卫尉卿致仕,居洛阳。武宗会昌五年春,与胡杲、郑据等于洛阳履道里白居易私第,结七老会,共赋诗以纪。其年夏,又增二人为九老会,时人慕之,为绘《九老图》。
生卒年不详。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与同里徐侃为友。至长安求官,10年不达,耻而不归。后于逆旅中逢徐侃,叙乡里之事及阔别之情,互作诗为别。旋寄书家中,始知徐侃卒已3年。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三四四引《潇湘录》,当出虚构。《全唐诗》存诗1首。
唐人。玄宗时居南山下,别墅甚盛,常以绣衣女子数人相随出游。长安少年赵颍造之求饮,子真取一丸丹赐颍,相传颍服丹得二百余岁。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为人疏散放逸。南唐中主时,尝任县令,赋诗云:“好是晚来香雨里,担簦亲送绮罗人。”为中主所闻,贬处闲曹。事迹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引《诗史》。《全唐诗》存诗1联。
生卒年不详。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武宗会昌中登进士第,官终长安县令。张为《诗人主客图》曾标举其诗,并列其为“广大教化主”之及门者。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六。《全唐诗》存诗1首。
生平不详。《全唐诗》存诗1首,出自顾陶《唐诗类选》(见《唐诗纪事》卷二八)。《唐诗类选》书成于宣宗大中十年(856),则朱绛当为宣宗以前人。
玄宗时道士。名不详。开元末,玄宗召其住蓬莱院,问道术,不答。寻乞请归山。去后于壁上见诗一首,预言“蜀路西行,燕师北至”。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三五引《仙传拾遗》。《全唐诗》存诗1首。
?—954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后蜀彭州刺史安思谦子。广政十七年(954),因父获罪牵联被诛。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一四五、《九国志·安思谦传》、《诗话总龟》前集卷四九。守范能诗,《全唐诗》存其《天台禅院联句》诗2句。
唐苏州吴县人。德宗贞元进士。工诗。为舒州望江令,有惠政。白居易《秦中吟·立碑》诗曾称之。
玄宗开元间任殿中监察御史。曾作诗嘲任正名、元福庆等。余不详。《太平广记》卷二五〇引《御史台记》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苏州吴人。少习《左氏春秋》,善属文。仕隋为直秘书学士。入唐,授国子助教。太宗贞观初,高丽、百济同伐新罗,帝假子奢员外散骑侍郎,持节谕旨,平三国之憾。累迁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尝谏帝观起居志臧否,以为将开后世史官之祸。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