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味
(实)辛、温、无毒。
主治
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虚泄赤白痢,研末粥饮服之。暖脾胃,固大肠。
附方
-
气味
(茎、叶)苦、大寒、无毒。
主治
喉风喉痹。用大青叶捣汁灌服。
小儿口疮。用大青七钱五分、黄连五钱,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服下。一天服二次,病愈为止。
-
释名
荜拨。
气味
辛、大温、无毒。
主治
-
气味
(仁)辛、温、无毒。
主治
小便频数。用益智子(盐炒,去盐)、乌药,等分为末;另用酒煮山药粉为糊,和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肝了,盐汤送下。此方名“缩泉丸”。
心虚尿滑及赤白二浊。用益智子仁、白茯苓、白术,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开水调下。
-
气味
(仁)辛、温、涩、无毒。
主治
冷滑下痢。有缩砂仁研细,调入羊肝切片中,瓦上焙干,再研细,加与砂仁等量的干姜末,和饭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白开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缩砂仁(炮)、附子、干姜、厚朴、陈桔皮,等分为末,和饭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大便下血。用缩砂仁为末,热米汤送服二钱。以愈为度。
-
释名
多骨。
气味
(仁)辛、大温、无毒。
主治
-
释名
草豆蔻、漏蔻、草果。
气味
(仁)辛、涩、温、无毒。
主治
-
释名
蛮姜,子名红豆蔻
气味
(根)辛、大温、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苦豆。
主治
小肠气痛。用胡芦巴炒过,研细。每服二钱,茴香酒送下。
肾脏虚冷,腹胁胀满。用胡芦巴(炒)二两,熟附子、硫磺各七钱五分,共研为末,加酒煎曲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盐汤送下。
-
释名
杜蘅、杜莲、若芝、楚蘅、山姜。
气味
(根)辛、微温、无毒。
主治
-
草部·木香
释名
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
气味
(根)辛、温、无毒。
-
释名
亦名荔实、马蔺子、马楝子、马薤、马帚、铁扫帚、剧草、旱蒲、豕首、三坚。
气味
(实)甘、平、无毒。
主治
-
释名
鼠姑、鹿韭、百两金、木芍药、花王。
气味
(根皮)辛、寒、无毒。
主治
-
释名
将离、梨食、白芍、余容、延。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
释名
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气味
(子)辛、平、无毒。(根、茎)苦、寒、无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稿茇、鬼卿、地新、微茎。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
释名
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鸡冠苋,子名草决明。
气味
(茎、叶、子)苦、微寒、无毒。
主治
-
释名
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
气味
(花)咸、温、有小毒。
主治
-
释名
亦名苘、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气味
(根)辛、平、无毒。
主治
[明]
1518 年 ~ 1593 年
李时珍的诗文全集
共 883 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