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记载了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录」相关的诗文 共 283 诗文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二十一

    [明代] 王守仁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二十

    [明代] 王守仁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九

    [明代] 王守仁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八

    [明代] 王守仁

    “‘虚灵不繻,众理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七

    [明代] 王守仁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六

    [明代] 王守仁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五

    [明代] 王守仁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四

    [明代] 王守仁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生,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三

    [明代] 王守仁

    “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曾点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二

    [明代] 王守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一

    [明代] 王守仁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

    [明代] 王守仁

    问上达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九

    [明代] 王守仁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八

    [明代] 王守仁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

    [明代] 王守仁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唯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六

    [明代] 王守仁

    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模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五

    [明代] 王守仁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四

    [明代] 王守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三

    [明代] 王守仁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二

    [明代] 王守仁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