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宋代]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译文

在雪花纷飞的清晨四周军营吹起了凄清响亮的笳声,梦境里,不知是什么地方?披着铁甲的骑兵肃静无声看去就像一股洪流那样奔驰。想起沦陷中的关塞山河,雁门关外,青海湖边。

一觉睡醒人还在寒灯淡光的深夜里,夜将尽天快亮,明月已斜照西窗。我相信自己能像班超那样在万里之外为国立功封侯。有谁能知道我呢?鬓发已经斑白,收复中原的爱国之心却未死。

注释

夜游宫:词牌名,又名“新念别”等,双调五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韵。

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作者友人。

雪晓:下雪的早晨。清笳:清凉的胡笳声。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

无声:古代夜行军,令士卒口中衔枚,故无声。

关河:关塞、河防。

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门山上。

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青海际,青海湖边。与雁门一样都是古代边防重地。

睡觉:睡醒。

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

“自许”句:是说自信能在万里之外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在西域建立大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这里表示要取法班超。

鬓残:喻衰老。

赏析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有这样的“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这首词抒发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对宋朝皇帝和一些大臣主和苟安的不满。艺术上,这首词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上片的梦境与下片的现实处境和心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明了在那样严峻的形势下,爱国志士却闲居家中,日思夜梦以求报国而不可得。

评析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全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来抒写词人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颇具沉雄悲壮之美。

辑评

词学专家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自许封侯在万里”一句。语气振起,而接下来是“鬓虽残,心未死”两句。中间插入“有谁知”三个字,也是顿挫作势,使末二语——人虽老了,而杀敌雄心依然未死——更显得郁郁不平。若去掉这三字,语意虽也连属,而究竟要相形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