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人日与春并,人得春来喜气迎。
宫柳风微金缕重,御沟冰泮玉鳞生。
阴消已觉馀寒散,阳长争看晓日明。
霜鬓彩幡浑不称,强题新句慰羁情。
-
正月新献岁,最先理农器。
女工并时兴,蚕室临期治。
初阳力未胜,早春尚寒气。
窗户当奥密,勿使风雨至。
田畴耕耨动,敢不修耒耜。
-
意行骑马到林间,晴雾都沈远近山。
琼树著花春自早,翠禽双语意相关。
一杯到手先成醉,万事无心触处闲。
犹欠抱琴来托宿,静中规写水潺潺。
-
岂不怀归苦未闲,宦情羁思不成欢。
可能治郡如龚遂,只合临流似幼安。
棋局懒从先处著,医方留取用时看。
夜来梦到苕溪上,一枕清风五月寒。
-
小姬劝客倒金壶,家近荷花似镜湖。
游骑等闲来洗马,舞靴轻妙迅飞凫。
油云判污缠头锦,粉污生怜络臂珠。
只有道人尘境静,一襟凉思咏风雩。
-
白露泫然坠,草木日以彫。闲居无尘杂,日薄风翛翛。
登高写我心,葵扇欲罢摇。感时俯逝水,回睇仰层霄。
松乔在何许?高蹈不可招。愿言从之游,怀古一何遥。
-
出拥旌麾一俊臣,归寻松竹作闲人。
龙蛇留遗人间世,泉石逍遥物外身。
自古神仙皆旷达,由来豪杰岂埃尘。
山川良是诸孙老,华表归来又几春。
-
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
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
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
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
-
曾是先皇侍从班,龙髯飞去竟难攀。
重来赤日黄尘里,梦到清泉白石间。
岂有文章供世用,久判渔钓与云闲。
何当便理南归棹,呼酒登楼看弁山。
-
已无新梦到清都,空有高情学隐居。
贫尚典衣贪购画,病思弃研厌求书。
圉人焚积夜防虎,溪女叩扉朝卖鱼。
困即枕书饥即饭,谋生自笑一何疏。
-
田家重元日,置酒会邻里。
小大易新衣,相戒未明起。
老翁年已迈,含笑弄孙子。
老妪惠且慈,白发被两耳。
杯盘且罗列,饮食致甘旨。
-
闻说龙兴寺,多年未款扉。
风林发松籁,雨砌长苔衣。
殿古灯光定,房深磬韵微。
秋风动归兴,一锡向空飞。
-
丰年禾黍登,农心稍逸乐。
小儿渐长大,终岁荷锄钁。
目不识一字,每念心作恶。
东邻方迎师,收拾令上学。
后月日南至,相贺因旧俗。
-
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撰并书篆。
佛以大慈悲,随机说法,为世舟航,所以付嘱其徒者摄为五分:曰素呾缆则阿难受持;曰毗奈耶则邬波离受持;曰阿毗达磨则迦多演那受持,即所谓经律论也;曰般若、曰陀罗尼,则付之文殊、普贤二大士,其教虽殊,其觉悟群迷则一而已。佛灭度后二千余岁,有修其教者曰广裕,实通经律论藏,蔚然为四众所宗。世家绛之稷山,俗姓郝氏。幼敏慧,肄讲肆,日记三千言,发轫于戒经,决策于众经,论顿口于唯识因明。年二十,众推为座元,讲说法要,人服其精诣。出世住寿圣寺,修千佛洞佛阁殿堂,大辟讲席,听众逾百,檀施云兴。次住华严院,且营且讲,如住寿圣时,次住十方仁寿寺,肇建夏安居讲堂,安众百五十。又建冬安居静讲堂,安众五百。重修佛阁法堂、僧堂,视住寿圣、华严,日益大以肆。于是,移住金仙寺。寺大而废久,住持者难其人。师立志弘毅,百废具举。修大佛阁,造弥勒大像,高百尺,广三之一,饰以黄金,置大藏经及唯识钞疏四十部。又修法堂、僧廊、香积,檐楹户牖,金碧辉映,为晋伟观。寺东临浍,师虑惊涛冲啮,盘石为岸,高丈又寻,袤八十步。住金仙三十余年,终师之世。讲下常不减百众。最后住胜因寺,创建法堂廊庑三十余间,凡常住所宜有者,无不悉备。师前后受四众请,更五住持,一日必口讲亦不辍。四方檀施金粟币帛,一委常住,所至有余积而已,无私焉。以其赢余施十方僧。又约其同伦为上生会,精修密行,誓生兜术,示寂之日面如生时。其住持胜因也,陕州、闻喜各建大会,请师为四众受戒阿阇黎,四方请疏,常以百计。住金仙日,值世祖皇帝设资戒大会,师于大内说法,默契圣心,赐以袈裟。住寿圣日,感圣僧化供,帑廪常溢。是则,教中所谓志行精专有感斯应者矣。
师生九岁,从显公和尚落发。出家又十一年而受具足戒,又九年而得法于云寿和尚,又二年领众住持。住持四十又一年,当大德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仙化于金仙寺。越七日,塔葬于寺后,寿七十又二,腊五十又二。嗣其法者七十余人,曰才曰正,为众上首,并受玺书,名播诸方。灭度后十又一年,其徒智贞状其师之行,走京师,请纪师道行,以传不朽。余谓诸佛妙严、秘密、刹海,等一义味,支分派别,如月在水,非论无以证经,非律无以显教,究其指归,则一而已。师能融通三藏,弘佛法于一方,而始终焉,则其为四众所宗宜也,其往生兜术陀天亦宜也,其嗣法上足续灯竟爽亦宜也。乃为铭曰:佛以妙法,大启群蒙。空有互彰,理事双融。皇元肇兴,大教是宗。裕公之生,适际其隆。聪慧夙禀,博洽强记。目经律论,等一义味。利生接物.像教攸寄。受法布金,云蒸霞翳。层构地涌,金像山宗。天与其谋,神献其功。微言玄论,滂沛心胸。道契圣心,大衣弘贲。慈氏攸归,佛光逾炽。帷晋之鄙,惟浍之裔。表是坚珉,灵室兹闭。
延祐七年岁次庚申小春日,住持僧智恩、知贞、智信、文勤等立石;太平县石匠头目李世英、弟李世昌刊。
-
集贤学士资德大夫臣赵孟頫奉敕撰并书篆。
皇帝即位之元年,有诏:金刚上师胆巴,赐谥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敕臣孟頫为文并书,刻石大都寺。五年,真定路龙兴寺僧迭凡八奏。师本住其寺,乞刻石寺中。复敕臣孟頫为文并书。臣孟頫预议,赐谥大觉以言乎师之体,普慈以言乎师之用,广照以言慧光之所照临,无上以言为帝者师。既奏,有旨:于义甚当。
谨按:师所生之地曰突甘斯旦麻,童子出家,事圣师绰理哲哇为弟子,受名胆巴。梵言胆巴,华言微妙。先受秘密戒法,继游西天竺国,遍参高僧,受经律论。繇是深入法海,博采道要,显密两融,空实兼照,独立三界,示众标的。
至元七年,与帝师巴思八俱至中国。帝师者,乃圣师之昆弟子也。帝师告归西蕃,以教门之事属之于师,始于五台山建立道场,行秘密咒法,作诸佛事,祠祭摩诃伽剌。持戒甚严,昼夜不懈,屡彰神异,赫然流闻。
自是德业隆盛,人天归敬。武宗皇帝、皇伯晋王及今皇帝、皇太后皆从受戒法,下至诸王将相贵人,委重宝为施身,执弟子礼,不可胜纪。
-
【第一跋】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第二跋】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于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子昂。
【第三跋】
-
故人赠我江南句,飞尽梅花我未归。
欲寄相思无别语,一枝寒玉淡春晖。
-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
中峰和上老师。弟子赵孟頫再拜谨封。
弟子赵孟頫和南上记,中峰和上老师侍者:
孟頫得旨南还,何图病妻道卒,哀痛之极,不如无生。酷暑长达三千里,护柩来归,与死为邻。年过耳顺,罹此荼毒,为吾师慈悲,必当哀悯。蒙遣以中致名香之奠,不胜感激。但老妻无恙时,曾有普渡之愿,吾师亦已允许。孟頫欲因此缘事,以资超渡,不审尊意以为如何。又闻道体颇苦渴疾,不知能为孟頫一下山否。若仁者肯为一来,存殁拜德,不可思议,以中还,仅具拜覆,哀戚不能详悉,并祈师照。不宣。弟子赵孟頫和南上记,六月十二日。
-
中峰和上吾师侍者。孟頫和南谨封。
孟頫和南拜覆,中峰和上吾师侍者:
孟頫归自吴门,得所惠字,审道体安隐,深慰下情。示谕陈公墓志,即如来命,写付月师矣。送至润笔,亦已祇领,外蒙诲以法语,尤见爱念,即与老妻同看,唯有顶戴而已。此番杖锡,恐可还山中,瞻望白毫,不胜翘想,不宣。弟子赵孟頫和南拜覆。
月师云:吾师近到弊舍,而弟子偶过吴门,不得一见,不胜怅然。
[元]
1254 年 ~ 1322 年
赵孟頫的诗文全集
共 577 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