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巴:元代前期僧人,西番突甘斯旦麻人,世宗时被封为国师,仁宗皇庆间,追号大觉普慈广照无上胆巴帝师。元史卷二百二《释老传》记载:“时又有国师丹巴者,一名衮扎克喇。实西番托果斯塔玛人。幼从西天竺果达木实哩传习梵秘,得其法要。中统间,帝师帕克斯巴荐之。时怀孟大旱,世祖命祷之,立雨。又呪食投龙湫,顷之,奇花异果上尊涌出波面,取以上进。世祖大悦。至元末,以不容于时相僧格,力请西归。既复召还,谪之潮州。时枢密副使页特密实镇潮,而妻得竒疾。丹巴以所持数珠加其身即愈。又尝为页特密实言异梦。及己还朝,期后皆验。元贞间,海都犯西番界,成宗命祷于玛哈噶拉神,已而捷书果至。又为成宗祷疾遄愈,赐与甚厚。且诏分御前校尉十人为之导从。成宗北巡,命丹巴以象舆前导,过云州语诸弟子曰:此地有灵怪,恐惊乘舆,当密持神呪以厌之。未几,风雨大至,众咸震惧,惟幄殿无虞。复赐碧钿杯一。大徳七年夏卒。皇庆间,追号大觉普惠广照无上丹巴帝师。”
赵孟頫向来以书画擅名,篆籀、分隶、真、行、草诸体,无不冠绝一时。他书学魏晋,深得“二王”笔法,兼法李北海,具李北海沉着庄重之气。其书风典雅醇和、秀逸清丽,人称“赵体”。赵孟頫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书迹,在众多传世作品中,晚年作品最能代表赵氏书风,其中楷、行为最,楷书中又以《胆巴碑》为最精彩,他63岁时所书《胆巴碑》被称为“古劲绝伦,品属第一”。
《胆巴碑》全名为《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赵孟頫奉敕书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纵33.6厘米×横166厘米,纸本,有乌丝栏。该帖通篇一气呵成,点画精纯,无一笔有懈怠之气。通篇基本为楷法,偶间行书写法,且上下血脉相连,自然流便,全是“二王”正脉。该帖因实用需要打有乌丝栏,但并不显字字独立,仍可看出血气相连。
其字形开张舒展,点画精到沉着、神完气足、萧散率真。从整篇来看,基本还是承继了“二王”正统的笔法,而在用笔上明显又多了沉着痛快之意。其结体多取法李北海书庄重沉实之意态,醇和典雅,是一种纯粹的自由状态。
其开篇部分基本是纯正的大楷,到篇末,则间杂少量行草,这一方面显示了整个创作从规矩到自由的时间流程,同时也起到了调节楷书易流于板结平淡的弊端。
清人杨岘在评此帖时说:“用笔犹饶风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令人见之气增一倍。”
《胆巴碑》书法字体秀美,法度谨严,神采焕发。细观其用笔,可谓意在笔先,笔到法随,起笔收锋,转折顿挫,皆具筋骨——形于其外,温驯典雅;细究其内,铁画银钩。赵孟頫特别重视用笔,“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其用笔虽无大起大落,但颇具变化,以平和之态予以微妙表现,可谓平中见奇。
其结体取法李北海,楷书中带有行书体态,字形扁方,撇捺开张,结构均匀,疏密合度,行笔提按幅度不大,平顺流畅,丰润婉通,于规整庄重中见潇洒超逸,自非早年书法所能比,达到了“精奥神化”之境界,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此外,《胆巴碑》的用墨基本是均匀的浓淡相宜的墨法。
也许是因为刻碑需要,且为正楷书体,所以不宜显现浓淡枯润、肥瘦老嫩之墨色变化。
《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中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碑书墨迹。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碑稿为纸本,楷书,纵33.6厘米,横400厘米,内容为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是赵孟頫奉元仁宗命书写的碑文, 《南阳法书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壬寅销夏录》、《三虞堂书画目》等书均有著录。此卷书于延祐三年(1316),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为晚年碑书之笔。卷后有清姚元之、杨岘、李鸿裔、潘祖荫、王颂蔚、王懿荣、盛昱、杨守敬题跋,并钤有许乃普、叶恭绰等收藏印记。现藏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