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悲凉的乐声。
1.楚地旧俗,多于禁咒﹑哀吊的歌辞句末加"些"字,后因称哀吊的歌辞为哀些。
1.悲伤的心情。
1.指遭父母之丧。
1.见"哀恤"。
1.佛教语。谓声音哀切雅正。
1.悲伤哽咽。 2.形容声音悲凉而滞涩。
◎ 哀艳 āi yàn [be sad and beautiful;be sadly touching;be plaintive and elegant] 文辞凄切而艳丽 自屈宋以降,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此兴,失古义矣。—— 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
1.悲伤之音。
1.犹恻隐。
《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郢为楚国首都。此篇一般认为系作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之后,篇中对国都沦陷、人民流离表达了强烈的哀愤,谴责了楚国统治者的荒淫误国,并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1.指居丧中的悲伤。 2.指居丧之礼仪。
1.哀猿。指凄清的猿啼声。亦指悲啼之猿。
1.怜悯宽容。
1.犹哀乐。悲伤与欢乐。
1.指如玉声凄清的音响。 2.比喻诗文的清妙。
1.悲叹。
1.忧郁。
◎ 哀怨 āi yuàn [plaintive] 悲伤埋怨
1.指悲伤的乐声。钥,古管乐器。
1.文体中哀辞的一种。用以哀悼死者而赞其功德。
1.丧礼中,孝子因哀痛不能自持,故必扶杖,其杖称"哀杖"。
1.帝王崩后,嗣君布告国中的诏书。
1.悲凉的筝声。
1.怜恤而拯救。
1.亦作"哀啭"。 2.谓声音哀凄婉转。
1.见"哀转"。
1.犹悲壮。
◎ 哀子 āi zǐ [son bereaved of one's mother] 旧时称死了母亲的男子为哀子
1.象声词。
1.方言。祖母。
1.见"唉声叹气"。
1.灰尘和云雾。蔼,通"霭"。
1.亦作"埃"。 2.犹尘土。
1.尘土。 2.喻尘世。 3.地面上。多见于戏曲。
法国的文化建筑。在巴黎塞纳河南岸的马尔斯广场上。是巴黎的象征。为庆祝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和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由法国工程师埃菲尔负责设计建造,故名。1889年建成。塔高300米,高架铁结构。全塔分三段。外观呈a字形。除顶端塔楼外,设三个b05b望平台,分别为离地57米、115米和276米高,供游客俯瞰巴黎景色。离地300米处的平台是气象站。1959年增设广播天线后塔高为320米。
1.尘埃弥漫的大气。喻污浊的尘世。
1.灰尘污垢。
1.谓浑浊不清。
东北非国家,兼跨亚洲。临地中海和红海。苏伊士运河穿越东北部。面积1002万平方千米。人口60283万(1994年)。首都开罗。气候干热,沙漠广布。尼罗河纵贯全境,谷地和三角洲以灌溉农业发达著称。世界长绒棉主要生产国之一。非洲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世界文明古国。有金字塔等著名古迹。旅游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