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哀茕"。
1.见"哀茕"。
1.唐元结《哀丘表》载,其任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时,收战死者之尸骨,葬于泌南,名为"哀丘"。
◎ 哀求 āi qiú [entreat;implore;beg humbly and pitifully] 苦苦恳求
1.见"哀舑"。
1. 苦心劝告。
1.悲伤而诚恳。
1.忧郁哀伤的人。
◎ 哀荣 āi róng [ceremonious funeral] 死后办得很隆重的丧事 褒奖之命,虽已表于哀荣,遗奠之恩,宜再申于轸悼。——白居易《祭卢虔文》
1.致哀之声从容。一说致哀时稍为容饰。 2.悲伤的容色。
1.谓凄凉肃杀。
◎ 哀伤 āi shāng [distressed;heart-rending;sad;grieved] 悲痛忧伤 不胜哀伤
1.悲哀的声音。 2.指发出哀声。 3.悲凉的乐声。
1.指墓志铭。
1.谓伤悼时势。
1.爱重赏识。
1.指帝王的遗诏。
1.同情宽恕。
1.指哀婉的弦乐声。
1.指悲壮的乐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 哀思 āi sī [sad memories;mourning for the deceased] 悲哀思念的感情 寄托哀思
1.悲伤地诉说。
1.犹言哀痛无饰。
1.哀痛心酸。 2.指悲酸的情思。
1.丑貌。《庄子.德充符》"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哀骀',丑貌,'它',其名。"后用作自谦之词。
1.亦作"哀癯"。 2.犹哀毁。
1、呜咽地悲叹;出声地悲泣;哀泣 2、悲哀地叹息 例他痛苦时便细声地哀叹
1.犹哀音。动人听闻的声音。
1.哀伤;悲痛。
1.封建帝王因灾害频至﹑民不聊生﹑内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诏书。
1.指哀怨靡曼之音。
哀悼哀挽逝者。
悲伤委婉这首歌她唱得哀婉动人。
1.悲伤惋惜。
1.《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按,王孙,指王公贵人的子弟。唐杜甫有《哀王孙》诗,述安史之乱中,玄宗西逃,宗室王孙﹑妃子﹑公主或被杀戮,或流离乞食为生事。
1.哀辞。
1.众星相聚貌。一说星名。 2.指失偶之乌。 3.唐诸部郎官的别称。参见"哀乌郎"。
1.唐诸部郎官的别称。
1.犹哀怜。
悲凉的弦乐声哀弦绕白雪,未与俗人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