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拼音: ā á ǎ à a
注音: ㄚ ㄚˊ ㄚˇ ㄚˋ ˙ㄚ
结构: 左中右结构
异体:
编码信息
统一码: 554A
仓 颉: RNLR
五笔86: KBSK
郑 码: JYAJ
四 角: 61020
电 码: 0759
区 位: 1601
部首 & 笔画
偏旁部首:
总笔画数: 11 画
部外笔画: 8 画
笔顺编号: 2515212512
笔划顺序: 丨フ一フ丨一丨フ一丨
造字信息
类 型: 基本汉字
造 字: 形声:从口、阿声
基本解释

啊ā(ㄚ)

1、叹词,表示赞叹或惊异:啊,这花真美呀!啊哈。啊呀。

啊á(ㄚˊ)

1、叹词,表示疑问或反问:啊,你说什么?

啊ǎ(ㄚˇ)

1、叹词,表示疑惑:啊,这是怎么回事?

啊à(ㄚˋ)

1、叹词,表示应诺(音较短):啊,好吧!

2、叹词,表示醒悟(音较长):啊,我这才明白过来!

3、表示赞叹(音较长):啊,亲爱的祖国!

啊a 

1、助词,在句末,表示惊叹的语气(常因前面字音不同而发生变音,可用不同的字来表示):你好啊(哇)!真新鲜啊(哪)!

详细解释

◎ 啊 ā

(1) (形声。从口,阿声。本义:叹词) 表示惊叹或赞颂 [ah]。如:啊!多么美丽的夜色;啊!祖国,我为您歌唱

(2) 另见 á;ǎ;à;a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康熙笔画: 13,部外笔画: 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何切,音娿。《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中阿,阿中也。

又《大雅》有卷者阿。

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倚。衡,平。

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

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

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

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註》四阿,若今四柱。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又《玉篇》比也,曲也。《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又《集韻》一曰慢應。

又地名。《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註》東阿縣,繒帛所出。《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又宮名。《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又太阿,劒名。《戰國策》龍淵太阿。

又鬼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又月御曰纖阿。《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又姓。《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又《韻會小補》與呵通。《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詩·檜風》猗儺其枝。《釋文》猗,於可反。《集韻》猗,或作阿。

又《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又》阿妹聞?來。《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釋典》有阿難。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

飯窒也。从口壹聲。烏結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