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飞经》四十三行本
[南北朝] 无名氏
行此道,忌淹污、经死丧之家,不得与人同床寝,衣服不假人,禁食五辛及一切肉。又对近妇人尤禁之甚,令人神死魂亡,生邪失性,灾及三世,死为下鬼,常当烧香于寝床之首也。
上清琼宫玉符,乃是太极上宫四真人所受于太上之道,当须精诚洁心,澡除五累,遗秽污之尘浊,杜淫欲之失正,目存六精,凝思玉真,香烟散室,孤身幽房,积毫累著,和魂保中,仿佛五神,游生三宫,豁空境于常辈,守寂默以感通者,六甲之神不逾年而降已也。子能精修此道,必破券登仙矣。信而奉者为灵人,不信者将身没九泉矣。
上清六甲虚映之道,当得至精至真之人,乃得行之,行之既速,致通降而灵气易发。久勤修之,坐在立亡,长生久视,变化万端,行厨卒致也。九疑真人韩伟远,昔受此方于中岳宋德玄。德玄者,周宣王时人,服此灵飞六甲得道,能一日行三千里,数变形为鸟兽,得真灵之道。今在嵩高,伟远久随之,乃得受法,行之道成,今处九疑山,其女子有郭芍药、赵爱儿、王鲁连等,并受此法而得道者,复数十人,或游玄洲,或处东华,方诸台今见在也。南岳魏夫人言此云:“郭芍药者,汉度辽将军阳平郭骞女也,少好道,精诚真人因授其六甲。赵爱儿者,幽州刺史刘虞别驾渔阳赵该妇也,好道得尸解,后又受此符。王鲁连者,魏明帝城门校尉范陵王伯绌女也,亦学道,一旦忽委壻李子期,入陆浑山中,真人又授此法。子期者,司州魏人,清河王傅者也,其常言此妇狂走云,一旦失所在。
上清六甲灵飞隐道,服此真符,游行八方,行此真书,当得其人。按四极明科,传上清内书者,皆列盟奉䞈,启誓乃宣之,七百年得付六人,过年限足,不得复出泄也。其受符,皆对斋七日䞈。有经之师,上金六两,白素六十尺,金环六双,青丝六两,五色缯各二十二尺,以代剪发歃血,登坛之誓,以盟奉行灵符,玉名不泄之信矣。违盟负誓,三祖父母,获风刀之考,诣积夜之河,运蒙山巨石,填之水津。有经之师,受䞈当施,散于山林之寒栖,或投东流之清源,不得私用,割损以赡已利,不遵科法,三官考察,死为下鬼。
赏析

《灵飞六甲经》是一卷道教的经,在明代晚期,发现,一卷唐代开元年间精写本,它的字迹风格和砖塔铭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锋墨彩却远非石刻所能媲美。当时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题跋。海宁陈氏刻办渤海藏真》丛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两家似有抵押手续。后来董氏又赎归转卖,闹了许多往返纠纷。《渤海》摹刻全卷时,脱落了十二行,董氏赎回时,陈氏扣留了四十三行。从这种抽页扣留的情况看,脱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时被董氏扣留的,后来又合又分,只存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馀部分已不知存佚了。《灵飞》本身的书法,在唐人写经中,允推精品,试用敦煌所出那么多的唐人写经来比,够得上《灵飞》那样精美的,也并不太多。在清代科举考试的标准,书法的优劣,几乎与文章的优劣并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学习小楷的极好范本。于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渐多,不断泐损,随着出现了种种翻刻本。《滋蕙堂帖》翻刻的笔画光滑,又伪加赵孟頫跋,在清代中期曾成为翻本的首领,事实却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离更远。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得到陈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云楼帖》刻法比《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笔画起落处的顿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过敦煌写经的人都容易感觉《望云》可能比较"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失真”。(启功《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节录)

评析

灵飞经是道教经名,主要阐述存思之法。具体撰文者已无考。今道藏有《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一卷。《汉武内传》谓此经用于请命延算、长生久视、驱策众灵、役使鬼神。 《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但启功先生认为只是无名经生所书。钟绍京,字可大,虔州赣人。官至中书令,越国公。书学二王、褚、薛,在当时是享有盛名的书家,时号“小钟”,也是收藏家,个人收藏名家真迹数百卷。《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此处收录并非完整《灵飞经》,而仅为节选。

辑评

明·董其昌说:赵文敏一生学钟绍京终十得三、四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右下笔潭》:如新莺歌白啭之声。

杨守敬:灵飞经一册,最为精劲,为世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