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吴雄、司空赵戒,叩首说:前鲁相乙瑛上书说道:皇帝曾下诏书,要求尊崇圣人之道,勉励学习六艺,孔子着书《春秋》和《孝经》,删定五经,演绎《易》经的“系辞”等。为了更好地经营天下,更长久地礼赞神明(孔子),所以特立此庙。(孔子后代的首领)褒成侯虽能四季都来庙中祭祀,但祭祀完毕立即离去。而庙中尚有许多祭祀用的礼器,平常无人管理,因此请求设置一位官秩为百石的卒史,主持、管理、守护孔庙的事宜。
春秋两季祭祀用的礼品,如供牺牲用的动物(马牛羊等)和酒类,如果已裁定由公家出钱者,其钱数需要报告。很恭敬地询问了太常下属的祠曹掾史冯牟和郭玄。他们回复说:按照太学(辟雍)过去的先例,在礼仪未举行之前,要先祭祀圣人先师。陪同祭祀的人,有孔子的子孙、大宰令、大祝令各一人,都要手持酒器,由太常丞监视祭祀,由河南尹供献牛羊猪鸡等牺牲,大司农供米,进行祭祀。愚臣司徒雄、司空戒以为,正像乙瑛所言,大圣人孔夫子,根据乾坤之象卦,为汉朝制定了法规,早为先世所尊重和遵循。祭祀所用的众多牲畜(牛羊猪鸡等),还有长官和吏人所用的祭祀礼器。今天又想加倍宠爱孔子的子孙,以便更恭敬地搞好祭祀活动,并且永远流传下去。
可以允许臣的请示,同意鲁相乙瑛提出的为孔庙设百石卒史一个,让他掌领礼器,公家给出犬酒钱,照过去类似情况的先例行事。臣下吴雄、赵戒愚笨憨直,万分惶恐地叩首请罪,并在跪拜中等待皇上的答复。皇上下诏说:可以。河南原武人吴雄、成都人赵戒上书。桓帝元嘉三年(公元153年)农历三月廿七日干支纪日为壬寅,上奏雒阳宫。
元嘉三年三月初一为内子,廿七日为壬寅。司徒雄、司空戒和鲁相下属的佐官书报从事,此事可用人的条件是:年岁在四十以上,能通晓(六艺之中的)一艺,一般常识测试也能通过,能够遵奉、弘扬先圣(孔子)的礼仪,又在宗族中威望较高,符合诏书要求者。诏书等收到了,现上报。永兴元年六月朔日为甲辰,十八日辛酉。鲁相平,和代理长史事宜的卞县长官各擅者,冒死叩头,大胆地言于司徒、司空府第。(此段为鲁相平复述司徒等上内容与前文字相同。)
谨案(符合条件的)有精于文词书写、正在试职文学署吏的鲁郡孔龢,师傅孔宪、户曹史孔宽等人,经过杂试,孔龢曾经修习《春秋公羊传》之“严氏学”,经过检测,顺利通过并得高名次。他又是著名的孝子,能够奉行孔圣之礼,在宗族中威信很高,故现将他的姓名和有关情况写在公文奏牒上。我鲁相平,十分惶恐地叩头谢罪。上报司空府第。于是赞曰:像高山一样雄伟的圣人(孔子),你的功业光明盛大,弥漫宇宙。鲁相乙瑛,字少卿,是平原高唐人,(曲阜)县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他们的政教业绩,都遵循古训,郑重而合乎规范。鲁相乙瑛君,检察、举荐守孔宅之人,发现孔子十九世孙孔麟,廉洁正直,起用为吏;又(向皇帝申请)设置了百石卒史一人,专管孔庙事宜。县令鲍叠君修建了百石吏的房舍。他们都功垂千古,于是开始…
清代万经《分隶偶存》:“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或《孔龢碑》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内容作者已不可考。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
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