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行
[清代] 曹雪芹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乾,泪乾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注释

桃花行:即是桃花诗,原系唐乐曲名,据唐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载,唐中宗景龙四年春,宴桃花园,群臣毕从,学士李矫等各献桃花诗,中宗令宫女歌之,辞即清宛,歌乃妙绝。其中十二篇入乐府,号曰《桃花行》。这里作者借用旧题。

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荒苔。

茜裙:茜纱裙。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

「雾裹烟封一万株」句:千万桃树盛开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住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程高本改「雾裹」为「树树」,「树树烟封一万株」语颇不词。

烘楼照壁: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天机烧破鸳鸯锦」句: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烧」、「鸳鸯(表示喜兆的图案)」皆示红色。

春酣:春天酣睡。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何相类:什么东西与它相像。

人之泪:指血泪。

杜宇:即杜鹃,也叫子规,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

赏析

《桃花行》与《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相近,同为歌形体。歌行是古典诗的一种体裁,汉人或称歌,或称行,唐人因之,也通称歌行。关于歌行体的特点,前人看法亦不一。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认为「体如行书曰歌,放情曰歌,兼之为歌行。」徐师曾《文体明辨序目》也道「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为歌行。」他们将「放情」作为歌体形的重要特色。在《红楼梦》中,长篇歌行共有四首,其中林黛玉共占四首,另外一首为贾宝玉的《姽婳行》。曹雪芹这样安排,大概是因为歌行体「放情」的特征,与林黛玉、贾宝玉最为契合吧。

这三首诗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桃花行》虽然作于春暖花开之时,却充满了哀音。此诗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六句一换韵,或四句一换韵。

《桃花行》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从诗的开始到「烘楼照壁红模糊」。写桃花盛开的景象。花事缤纷,如同一场春梦。而后半部分,从「天机烧破鸳鸯锦」到结尾,写春梦化为虚无,桃花与诗人将同归于凋谢、憔悴的命运。

诗的前半部分,将桃花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对照着来写,而以」帘「作为两者之间的屏障。「帘」似卷非卷,隐喻未曾挑开的「心扉」。桃花与诗人之间那微妙的关系,正是黛玉与宝玉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一个「软」字与一个「懒」字,点明了两者各怀心事。宝玉、黛玉朝夕相处,在彼此试探之后,终于「隔帘消息风吹透」。但是,心扉虽然打开,人却不能朝夕相伴,只能「茜裙偷傍桃花立」。诗人的心事,如同春天的桃花桃叶一样,不断疯长,最后发展到「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这壮丽的景象,代表着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幻想。

诗的后半部分,则陡转直下。「天机烧破鸳鸯锦」,既是承接前半部分而来,桃花漫天盛开的景象,又可以理解成朝霞满天,为晨起梳妆作铺垫。诗人从甜美的春梦中醒来,在富丽堂皇的金盆中和泪梳妆。鲜艳的胭脂,让诗人联想到泪水和桃花的花瓣。诗人以泪眼观桃花,桃花犹自不觉。待桃花发觉时,诗人泪已流尽,春天逝去,桃花也随之憔悴。全诗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结束,含蓄地预示了诗人之死。「一声杜宇春归尽」,写杜鹃声中群芳散尽,隐含了大观园中所有女儿的悲剧。「寂寞帘栊空月痕」,写人去楼空,与「风透湘帘花满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诗形象地描绘了宝、黛爱情的历程,并表达了黛玉对未来的不详预感,难怪宝玉看罢此诗,竟要滚下泪来。

评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歌,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在《桃花行》里表达的情感,属于黛玉自己的情感要远比《葬花吟》要来得浓,来得重。

《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