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酬孝峙
[明代]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译文

此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而他好似终南山石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却等闲视之。

他时或轻拄手杖闲适地慢步远瞻,时或戏把渔网以临水捕鱼而消遣光阴。他为官很久了,要他再出任官职,他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推辞了。阵阵炎热的东南风呵,没有消解池亭中暑气;而他新作的词曲竟一个个字都是冰凉的,一派冷气。

注释

鹧鸪(zhègū)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发短:这里诗人剃短发,他有意与清廷明令留长发、结辫子的规定公然对抗。

怪于僧:清初年许多士人遁入佛门,不与统治者合作。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模样怪得连和尚都不如,作者通过对自己的这种描写发泄心中极度的愤怒。

寻常:即经常,或者平时。

终南:终南山,在今西安市南。

临罾(zēng):指水边网鱼。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折腰:指出任官职。这里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典故。

熏风:即东南风。

赏析

此词上阕起句以“发短”而起,不但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而且暗示了词人不屈的性格。据历史记载,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词人以“发短”来暗示了对满清强制汉人梳长辫的不满。同时,词人以“髯长”反衬了“发短”,并借此描绘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特别是“眉有棱”,表面是在写眉毛,其实词人通过棱棱眉毛暗示眼睛炯炯眼神。这正如鲁迅所说,刻画人物,最好是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借此透视词人的内心的明亮。到此,一位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怒目睁睁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明朝灭亡之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然而,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人”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人。所以,词人写道:“病容突兀怪于僧。”这是描写自己的容颜衰弱。其实,词人虽说“怪于僧”,实际上暗示了自己难以诉说的复杂情感。接着“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中的“终南山”一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暗含了“隐居”之意。上阕结尾,词人通过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石里藤”一任“霜侵雨打”而表现出“寻常事”,暗示了内心的坚强。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下阕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通过清峻自立的形象,进一步申足了上阕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首先,词人描写了自己不为官的闲游,戏钓的惬意。接着说“折腰久矣谢无能”,其中,“折腰”代替“做官”。此意源于东晋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这里,更好地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接着写道:“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词人借“熏风未解池亭署”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险恶,借“字字冰”暗示词人自己内心的凄凉。“熏风”跟上阕“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激着、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淋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成功的艺术形象正是诗词的生命所在。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比如下阕“熏风”跟上阕“霜侵”的照应。其次,形象鲜明。词作由表入里,由近致远,由风貌到气质,从而丝丝入扣地熔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第三,运用典故。词作中,词人暗用了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语典,含蓄表现了词人不愿为清朝效力的爱国品质。

作为柳洲词派之中坚作家的著名词人,钱继章以此词的高超造诣,为柳州派赢得了词史上的不朽地位。

评析

《鹧鸪天·酬孝峙》是清代词人钱继章的作品。此词作者通过对自己形象的写照为中国词史留下的一幅爱国词人的肖像画。上阕通过描写外貌,突出了词人病态怪异形象,表现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下阕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表现了词人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品格,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全词形象鲜明,用典贴切,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由表入里,由近致远,由风貌到气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描绘了一个富有立体感的,富有气节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