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猎行
[宋代] 王迈
落日飞山上,山下人呼猎。
出门纵步观,无遑需屐屧。
至则闻猎人,喧然肆牙颊。
或言岐径多,御者因追蹑。
或言御徒希,声势不相接。
或言器械钝,驰逐无所挟。
或言卢犬顽,兽走不能劫。
余笑与之言,善猎气不慑。
汝方未猎时,战气先萎苶。
弱者力不支,勇者胆亦怯。
微哉一雉不能擒,虎豹之血其可喋。
汝不闻去岁淮甸间,熊罴百万临危堞。
往往被甲皆汝曹,何怪师行无凯捷。
呜呼安得善猎与善兵,使我一见而心惬。
注释

纵步:放步、急步。

无遑:无暇。

喧然:喧哗的样子。喧,声音大。

牙颊:口齿之间。

岐径:歧路,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困:钱钟书《宋诗选注》:“‘困’原作‘因’,疑是误字。”

御徒:御者,驾驭车马的人。

卢犬:黑色善走的狗。

苶(nié):蹈、踏。

喋:通“蹀”,蹈、踏之意。即喋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流血满地污足下也”。

“熊罴百万临危堞”句:以百万大军攻打垂危之城,理应献捷,但因作战的都是懦弱之徒,故不能取胜。危,垂危;堞,城上女墙。

汝曹:人称代词,你。

评析

作者通过描写其在观猎时所见到的毫无勇气、毫无血性的猎人们,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南宋末期武备松弛,国力日衰的状况的感叹。

这首诗的前四句扣题点出“观猎”。“出门纵步观,无遑需屐屧”,表现了作者急于观猎,甚至连鞋子也顾不上穿的迫切心情。他的观猎不是因为他好武,也不是凑热闹,而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至则闻猎人”一下十句,写出门所见。狩猎非同儿戏,须有一往直前的勇气。而诗人眼前的这些猎人,却正在那里大争口舌;有的说岔路太多,不知从哪条路追赶;有的说人手太少,造不成声势;有的说武器太钝,杀不死野兽;有的说猎犬太弱,赶不上豺虎。在那种种遁避的背后,反映出他们胆怯、畏难的心理。故此数句,恰是那些猎人胆小懦弱的最真实的写照。

自“馀笑与之言”一下十二句,为诗人对猎者所言。“善猎气不慑”,为一篇之大纲。夫战,勇气也,故前人一鼓作气。如今尚未出猎,气已先泄,如此,则一只野鸡都难捉到,又怎能和虎豹格杀,喋血奋进?打猎尚且畏惧,又怎能在战场上和敌人拼搏?诗人即景生慨,通过下面“汝不闻去岁淮甸间”四句,明白地将这层意思道出。淮河地区为宋、金交壤,乃争战之地。史载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韩侂胄北伐。此四句疑即隐指此事。韩侂胄恃宠专权,欲借北伐,立功自固,兵败身戮,为世所诟。而王迈对北伐之举,全无非议,却怪罪懦夫,言披甲作战的都是像猎人那样的无用之徒,不能取胜,又何足怪!

弋猎之举,从来都是习武练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汉武帝连年征伐,穷兵黩武,亦好田猎,声势浩大。盛唐国势强盛,士气高昂,故在那时的诗人笔下,展现出隽逸豪迈的风貌。宋势弱力薄,又不重田猎,即民间狩猎,也乏前代的生气和勇力。汉、唐诗中所表现的那种令人神往的场面,已邈然难追,即使是像王迈这样的轩昂磊落之士,也已难写出汉、唐诗中的壮观。非不欲,实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