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佳人
[宋代] 李石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阑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评析

这首《临江仙·佳人》是描写了月夜下少妇的情态的。词一开头就写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的人:「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疏疏落落的柳树掩映下,有一座画楼,楼上住着佳人,周围静悄悄地,只闻有人在吹笙,——当然是这位佳人。按距离观察的,所以笙声似由「风外」传来。「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可奏出哀怨的音调。南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词,写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午夜梦回,独自吹笙,倍感凄凉,中有句云:「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这首词中的「佳人」,身份与李璟笔下的这位妇女并不相同,但因思念所爱而「小楼吹彻玉笙寒」、来抒发心中哀怨的做法,是相似的。「倚栏闻唤小红声」句的「倚栏」,与李璟词中的「倚阑干」心境相似。虽然不一定流着簌簌的泪珠。她吹罢了笙,倦倚栏杆;一会儿,她低声呼唤侍儿小红。「熏香临江睡,玉漏已三更。」是让侍从小红去为她熏香整被,因为夜已深了,她想去睡觉了。古代富贵人家妇女多用香料熏被子,犹如今日的洒上一点香水,感到舒爽而易入睡。《西厢记》写莺莺由于对张生思念,而难以入睡,对红娘唱道:「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麝熏。将兰麝熏尽,则索自温存」,由反面可见此点。这上阕以时间为顺序,写了画楼上佳人的吹笙、倚栏、唤侍儿熏被,纯粹是外部动作,没有丝毫的心理描写;但主人公的情怀是那么凄凉哀怨,依然透纸而出。

上阕对佳人活动的描写尽管极清晰,但是,她与所怀念的人的关系,仍不清楚了。这有待于下阕的进一步描写叙述与说明。进入第二阕时,我们看到,女主人公并没有沿着上阕的线索发展下去,而是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坐待不来来又去」二句,写她的心理活动,她看到的夜色。本来,分付了侍儿准备衾枕,就应该走向卧房;但是却没有,她蓦然涌起了伤感之事:自己等待的人儿,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了。这当然不是此一瞬间的事,而是指很久以来的事。那么,这位男子并非她的丈夫,而是她的情人,就比较清楚。想到了心爱的人不来的懊恼事以后,她再也睡不着觉了,她的注意力移到了庭院中来。只见一庭月色,把周围景物照得如此清晰。「一方明月中庭」,沿用刘禹锡《生公讲堂》诗句「一方明月可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就是月色下所见的景色。

她按捺不住了,「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在花下扑流萤以分散思绪,排遣苦闷。这种情景,杜牧在诗中描述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杜牧写的是一位宫女,她也以扇子扑流萤来排遗苦闷?因为此时此地,除此以外,实在也没有更多的排遣方法了——要不就是呆呆的坐着。第二阕,心理描写仍然是不多的,还是以写景和外部动作为主;但是主人公内心情怀是痛苦,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评析完这首词,女主人公「佳人」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在那个明月之夜,她怀念情人,吹笙抒怨,三更过后还无法入睡;看到一庭月色,就起来用扇子扑打飞萤,以排遣胸中苦闷。整首词动作描写丰富。主人公的动作是井然有序,都能找到心理的依据。因此这首词写人的特点,就是通过动作表现思想感情。几个镜头,形象鲜明优美。作者将佳人活动安排于月夜之中,人物与景物交融、契合,相得益彰。自描性的语言突出,流畅而隽快,切合《临江仙》曲牌的调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