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于是又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树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彷彿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于是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又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馀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
从此以后,我每年有时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击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里的奴仆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想努力取回瓶子,并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而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已迷失了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彷彿老朋友。
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大德,元成宗年号。
老先生:这篇文章最后说:“老先生谓南山公也。”南山公即泰不华,蒙古人,字兼善,初名达普化。父为台州录事,家居台州。元英宗至治进士,授集贤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元代官名,蒙语译语,长官的意思。)方国珍起兵,被杀。
大龙湫:又名大瀑布,在雁山西谷。
积:积累,即连续的意
始:才。
心掉:心惊的意思。掉,颤动。
楹:厅堂的前柱。
更:改。
股:大腿。
更:再、又。
树:竖立。
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一般是用木头或竹子做成框子,蒙上绸子或布,有的单扇,有的多扇,可以折叠。
其巅:指立石的顶端。
谽谺(hān xiā):双声联绵词,山谷空旷的样子。
鳌:节肢动物前面的一对钳夹。
兀兀(wù wù):停止不前的样子。
缘:沿着。
趾:山脚。
稍:稍微。
北: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北走。
树圭:立圭。圭,上尖下方的玉。
东崦(yān):东山。
著(zhuo):附着。
或:有的。
盘桓:徘徊不前。这里指水在原处回荡。
震霆:霹雳。
诺讵(jù)那庵:即罗汉庵。
去:距。
射:指风速很快。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捣:捣击、撞击、冲击。
轰然:形容大声。
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
相持语:相互握着手讲话。
作声:发出声音。
顾:看。
是:指示代词,此。
以:在。
水缩:水小。
向:往昔,旧时,以前。
缘:沿着。
矼(gāng):石桥。
下: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下走。
始:才。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瀑布象烟云一样蒸腾有生气。
苍烟:青烟。瀑布不大,从下仰望,由于青天的衬托,所以象青烟。
乍:忽然。
“鸣渐壮急”句:写观瀑布的人往前去离瀑布更近时的感受,不是瀑布本身的变化。鸣,指瀑布声;壮急,形容水声洪大急促。
洼:凹下。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产木:生长的树木。
宜:应该。
瘠:枯瘠。
翠羽:翠鸟的羽毛。
凫:野鸭。
斑鱼:鳞片有斑点的鱼。
廿:二十。
转石声:石头转动的声音。
洋洋:叠音词,舒缓的样子。
去:离开。
回缓:即回环,往复循环,双声联绵词。
避世士:隐士。
僮:仆人。
乃:就。
著:附着,加在……上。
持:本是拿着,此指拉手。
扼掔(wàn):扼腕,用手握腕,这里指一个人抓住另一个人的手腕。扼,用力拿住;掔,同“腕”。
偃木:横倒的树木。偃,倒下。
牵连:互相拉着。
窥:暗中偷看。
啼:叫。
纵观:放眼远望。纵,上下。
久之:很久。之,语气助词。
入:本指进入,此指太阳落山。
宛宛:叠音词,柔顺依恋的样子。
《大龙湫记》是元代李孝光写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两次大龙湫的记游,写出了大瀑布的奇特景色。第一次是水大时,大龙湫声势夺人;第二次是水小时,写了大龙湫“乍大乍小”的奇观以及周围的秀丽景色。作者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从不同角度来写,既写了大龙湫本身的壮观,又通过游人对大龙湫的感受来加以衬托,使人读后有一种变幻莫测、美不胜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