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笋和茗茶两种物品异常佳美,那就请直接送来吧。怀素敬上。
苦笋是一种蔬菜。古时湘一带多有发展。笋肉色白,一样寻常做法为炒、拌、泡。清香微苦,回口爽甜(这种口感与喝茶很相似)。宋代黄庭坚的行楷书墨迹《苦笋赋》,有“馀酷嗜苦笋”、“甘脆惬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啗而不疾人”句。黄庭坚自跋曰,黔中之人“冬掘笋萌于土中,才一寸许,味如蜜蔗,而春则不食”。:
关于僧禅与茶笋,苏轼有诗云“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苦笋帖》通篇“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外畴”(明代项元汴跋语)。点画粗细浓淡,结字大小正斜,线条柔中寓刚,神采飞动。挥写时的动作犹清晰可按,如“茗”字,草头逆势起笔,取险成势,“茗”字下部偏旁“名”字果敢铺毫,尤其“口”字写为两个点,神完气足,可闻金石之声。作品于不经意中,体现了书家深厚的功力。寥寥十四字,在钩连拗铁、简洁捷速和惊绝的笔画中,给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跳动流淌的旋律、非凡的气势,还译读到了书家知茶、爱茗之情,又需要茶(《苦笋帖》亦被称为怀素“乞茶帖”)。书伴茶香,怡然自得。可谓“香茶苦笋异常佳,帖中感惠留佳话。”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黄庭坚《山谷题跋》)。从《苦笋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
项元汴跋《苦笋帖》云:“馀仅得宋秘府所藏《苦笋》一帖,其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畴昔谓之狂僧,甚不解。其藏正于奇、蕴真于草、含巧于朴、露筋于骨,观其以怀素称名,藏真为号,无不心会神解。若徒视形体,以点划求之,岂能窥其精妙,升堂入室?学者必以馀言维则,庶乎得其门矣。此书世之希有者,可不宝之,墨林项元汴敬题。”(徐邦达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82页)。
清代永瑆题《苦笋帖》:“千年《苦笋帖》,草法见藏真。食肉全无相,参禅有后人。平原论钗股,长史脱冠巾。遗迹俱寥貌,唯斯独传神。”
徐邦达评《苦笋帖》:“草中带行,用笔圆浑精劲,细箸入骨而不枯硬;结构谨严不作狂态,出于右军而加以变化,自成一家;其中如‘常佳’等字还能看到一些王氏法度。生平所见怀素书,断以此卷为真迹无疑。”(徐邦达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83页)
朱关田评价怀素《苦笋帖》、《食鱼帖》等墨迹诸种,“堪近禅心,不愧为其晚期书法之代表作”(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第三章第三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