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献之:钱坫,清代学者兼书法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官乾州兼署武功县,精研文字学和地理学,著有《说文解字斠诠》、《十经文字通正书》、《史记补注》、《新斠注地理志》等。
微:衰败。
灭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
侪偶:同辈,此处指同代各家。
通儒: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学家。
谶:指图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
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
谶纬: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
清言:亦称清谈或玄言。魏晋时期崇尚虚无,喜谈名理。这种社会风气始于魏,当时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摈弃世务,专谈玄理,到晋代,清谈之风大盛。
说辞:指崇尚消谈的作者的辩丽的言辞。
乖分:乖违分离。
学术异尚:北朝经学多遵守东汉经师旧说,不尚通变,注重章句训诂;南朝经师注重经义,贵有心得,不拘旧说。
定为义疏:唐初,孔颖达奉命撰《五经正义》,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撰有《五经定本》,此外还有几部“经疏”。从此经书有了统一的文字和解释。
折衷:取正,按古代“圣人”的见解判断是非。
真儒:指宋朝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宋以后的统治阶级尊崇程朱理学,对经书的解释以他们的解释为准。
著为功令:规定为科举考试的条令。宋代以后,科举均用儒家经典,对经义的解释必须依照朱熹的《四书集注》等。著,标著。
佚君:放荡的君主,即昏君。
运:运动。
“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句:《汉书·董仲舒传》:“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敬,指敬天,殷人迷信,故“上敬”;文,指礼乐制度。
操其本:掌握、驾驭儒学的根本。
齐其弊:整治其弊端。
名物:事物的名号及品类、形态等。
训诂:解释古书词句的意义。
书数: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与数,亦称“书计”。
窥隙攻难:钻空子攻击辩难。
枝之猎:猎取其枝节。
宁非蔽与:岂不是蒙蔽不明吗?
庬淆:杂乱。
岭表:五岭以外,指岭南两广地区。
《赠钱献之序》是清代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姚鼐。他在坚持宋学立场的同时,对汉学的长处也有所肯定,有所吸取,所以能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的散文创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