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突然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对此感到疑惑,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像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设法寻求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愈。一天治得好,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以。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涂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啬那些细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像这拇指的人太多了!
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鉴。
浦阳:唐时设浦阳县,五代吴越改名浦江,今属浙江义乌县。
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
渥(wò)然:红润的样子。
充然:充盛的样子。
疹(zhěn):皮肤上起的红色小颗粒。
粟:谓小米粒那么大。
握:四寸为一握
剟(duō)刺:亦作“刺剟”,即刺的意思。
膂(lǚ):脊梁骨。
瘳(chōu):病愈。
肝膈(gé):肝脏和膈膜,这里泛指人体的内脏。
为:治。
君:指郑君仲辨。
傅:涂
特:只。
疲敝:也作“疲弊”,困苦穷乏。
戕摩:残害、消灭。
无虞:无忧。
虑周行果:思虑周密,行为果断。
布衣:指平民。
传:指《左传》。《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洪武辛酉: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
馀:我
诸:之于
为:治疗
滋:十分
御:抵御
这篇文章选自《逊志斋集》卷六,文章以一位健壮的人,因手指上生了一个小疹子,不及时求医,差些送命的事为例,说明天下的事,“常发于至微”,若不防微杜渐,将成大患而不可收拾。而国家在“疲敝之馀”,加上官吏的“戕摩剥削”,更加速了这一危险。文章以小见大,引喻恰切,娓娓而谈,颇有警世作用。启发:防微杜渐
《指喻》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一篇散文。文中借郑君生病而未能及时医治,几乎酿成大错之事,说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是一篇典型的以小喻大借事说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