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
[唐代]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译文

大雁啊,你为何要无端地飞离那风光无限的湘江?那里碧沙浩渺,沙滩明净,两岸水草丰茂,环境何等宜人!是否因为湘水女神月夜琴瑟,声声哀怨,如泣如诉,你难以忍受那动人心弦的无限凄凉?

注释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泛指湖南地区。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苔:一种植物,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胜(shēng):承受。清怨:此处指曲调凄清哀怨。

赏析

这首《归雁》,虽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头两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连用两句设问,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将湘神鼓瑟写得如此凄哀?大雁为什么“不胜清怨”呢?实际上诗人笔下的大雁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评析

《归雁》是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该诗以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辑评

《画禅室随笔》:

古人诗语之妙,有不可与册子参者,惟当境方知之。长沙两岸皆山,馀以牙樯游行其中,望之,地皆作金色,因忆“水碧沙明”之语。:

《批点唐诗正声》:

极佳,后人更无此作者,用意精深,乃知良工心独苦。:

《唐诗解》:

瑟中有《归雁操》,仲文所赋《湘灵鼓瑟》为当时所称,盖托意归雁,而自矜其作,谓可泣鬼神、感飞鸟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馀音婉转、词气悠扬,竟似瑟中弹出。

《唐诗摘钞》:

三句接法浑时健。:

《三体唐诗评》:

托意于迁客也。禽鸟犹畏卑湿而却归,况于人乎?:

《唐诗笺注》:

意似有寄托,作问答法妙。:

《诗法易简录》:

此上呼下应体,用“何事”二字呼起,而以三四申明之。琴瑟中有《归雁操》,第三句即从此落想,生出“不胜清怨”四字,与“何事”紧相呼应,寄慨自在言外。:

《唐诗选胜直解》:

情与境会,触绪牵怀,为比为兴,无不妙合。: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清辞丽句必为邻”为此诗写照。: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为雁想出归思,奇绝妙绝。此作清新俊逸,珠圆玉润。:

《诗境浅说续编》:

作闻雁诗者,每言旅思乡愁。此诗独擅空灵之笔,殊耐循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