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愁诗
[汉朝] 张衡
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译文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泰山。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泰山支脉艰险让我不得亲近美人。

侧身向东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美人送给我金错刀,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琼英美玉。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徘徊不安。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呢?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桂林。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湘水深不可测让我到不了桂林。

侧身向南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美人送给我琴琅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成双的白玉盘。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因失意而悲伤。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烦忧不乐呢?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汉阳。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陇坂迂回险阻让我难至汉阳。

侧身向西望眼泪沾湿了衣裳。美人送给我貂襜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明月珠。

但是道路遥远使我徘徊不进,犹豫不决。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愁闷郁结呢?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雁门。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塞上雨雪纷纷让我难以到达雁门。

侧身向北望眼泪沾湿了衣巾。美人送给我锦绣段,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青玉制就的几案。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一再叹息。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郁闷怨恨呢?

注释

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

梁父:泰山下小山名。

翰:衣襟。

金错刀:王莽铸币「一刀平五千」,因「一刀」两字用错金工艺,故称之为「金错刀」。

英:「瑛」的借字,瑛是美石似玉者。

琼瑶:两种美玉。

倚:通「猗(yǐ)」,语助词,无意义。

桂林:郡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湘水:源出广西省兴安县阳海山,东北流入湖南省会合潇水,入洞庭湖。

琴琅玕(láng gān):琴上用琅玕装饰。琅玕,一种似玉的美石。

汉阳:郡名,前汉称天水郡,后汉改为汉阳郡,今甘肃省甘谷县南。

陇坂(bǎn):山坡为「坂」。天水有大坂,名陇坂。

裳(cháng):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襜褕(chān yú):直襟的单衣。

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前貌。

烦纡(yū):愁闷郁结。李周翰注:「烦纡,思乱也。」

雁门:郡名,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雰(fēn)雰:雪盛貌。

段:同「缎」,履后跟。

案:放食器的小几(形如有脚的托盘)。

烦惋(wǎn):郁闷叹恨。

赏析

张平子传世诗歌有三首,以这首《四愁诗》为最有名。此诗以美人比君子,以珍宝比仁义,以「水深」等比小人(后人又补充说:「泰山」等乃喩明如,「梁父」等乃喩小人),皆准于屈原之遗义。这是古人的说法,今人则视此诗寓有寄讬者。但是,《四愁诗》的情调非常风流婉转,以至于若把那恼人的、「载道」味儿甚浓的寄讬说撇开,单把它看成一首情意执着真挚的情诗,确实也全无不可。

锺情美人之意旣明,则爱君之深亦自可推知。《文选》将诗分成「四思」,其「一思」意为:那无日不引人思慕的美人,身居东方泰山云雾之中,邈焉难求,而「我」之渴望,却惟在能追从她的身边、呼吸于她的芳馨之中,则「我」情的执着痴迷,已隐然可体味矣。及至那小小梁父顽丘,阻「我」不得亲近美人,而「我」竟引领侧望,至于泪下涟涟,衣襟为湿,则「我」情之真之切,也已豁然无所隐藏矣。诗至此三句,自与一段落,诗人有情之痴的面目,已宛然可见。以下四句,更成一段落,诗人言之益深,亦令人读而感慨益深。古人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我」怀中有琼英美玉,不能不思报赠。如今,虽然明知梁父为阻、道路悠远,这份礼物决无可能送达,此生只能长作徘徊瞻望、怅惘以终;然而,「我」却为何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劳思无尽?

「一思」旣已,「二思」「三思」「四思」源源不断,连翩而至,「我」首次「求女」虽然告挫,但「我」却绝不停止努力。当那赠他琅玕美石的美人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时,他便怀着成双的白玉盘奔往南方;当那赠他貂裘短服的美人飘飘于汉阳丘岭之上时,他便揣着明月宝珠趋向西方;当那赠他锦绣彩段的美人出没于雁门关塞之时,他又赶紧携着青玉制就的几案,驰走北方,虽然湘水深不可测,限「我」莫及桂林;虽然陇坂悠长无已,阻「我」难至汉阳;虽然塞上雨雪纷纷,碍「我」不达雁门;虽然每次都是受阻而止,每次都落得涕泗滂沱,沾染裳襟,每次都徒增惆怅,每次都忧思益加难释——然而,「我」却始终不倦,矢志不移。可以想见,倘若天地之间不止东、南、西、北四箇方位,此诗就不止「四思」。诗人的奔走将至于千、至于万,诗人的愁思且巍过五岳、广过江河。切莫以「四愁」之间仅有并列而无递进,而嫌其章法单调少变化;若《诗经》之《秦风·蒹葭》止于「宛在水中央」,君不将谓其殊少文气乎?若《陈风·月出》止于「劳心悄兮」,君不将觉其「心」之「劳」犹不甚乎?惟有一之不足,至于再,至于三、四,始能见诗人之深情缠绵、寄意幽远。即如此诗,「愁」虽止于「四」,但其愁绪究竟延伸于胡底,是难以测量的。「一唱而三叹,慷慨有馀哀」,若要领会此种境界,则当从《四愁诗》之类重章、叠句上索解。

《四愁诗》非但内容足以使人动容,其句式也极引人注目,它是中国古诗中产生年代较早的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由来尚矣,但全诗句子均为七言,而每句都采用上四字一节、下三字更为一节的形式,句中又几乎不用「兮」字作语助的诗,在现存的创作年代确切可信的古诗(而非载于后世著作中、真伪莫辨的《皇娥歌》《柏梁诗》之类)范围里,此诗是最早的一首,这就是《四愁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在此以前,七言诗或是杂以八言、九言者,如汉武帝《瓠子歌》;或是每句前三字、后三字各为一节、而中间夹一「兮」字,如项羽《垓下歌》、李陵《别歌》:这些,都不能算作典范的七言诗。至于汉乌孙公主的《悲愁歌》,虽然已达到全篇上四下三,但每句两节之间还存有「兮」字,成了一首八言诗,句式上虽接近于典范的七言诗,却终不能归入七言诗的范畴。唯此诗除了每章首句以外,其馀句子与后世七言诗已全无二致,显得整饬一新、灿然可观。曹丕的《燕歌行》,自是一首成熟的七言诗。而《四愁诗》作为七言诗,虽然尚有不少《诗经》的痕迹如重章叠句、每章句子为奇数,以及《楚辞》的痕迹如「兮」的使用;但是,它的上四下三的句式,却早在大半箇世纪以前已达到了《燕歌行》的水准,同时这种句式在抒情上的优势——即节奏上的前长后短(异于四言诗及《垓下歌》之类七言的并列,和五言的前短后长),使听觉上有先长声曼吟、后悄然低语的感受,而节奏短的三字节落在句后,听来又有渐趋深沉之感,如此一句循环往复,全诗遂有思绪纷错起伏、情致缠绵跌宕之趣——《燕歌行》有之,《四愁诗》亦已有之。

评析

《四愁诗》是汉代科学家、文学家张平子的诗作。此诗共分四章,分别列举东、西、南、北四箇方位的一箇远处地名,表达诗人四处寻找美人而不可得的惆怅忧伤的心情。每章都按「所思、欲往、涕泪、相赠、伤情」的次序来写,而美人所赠及诗人回报物品不同,每章方位地名亦不同。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和回环重迭,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四章结构相同,句式相同,形式上非常整齐,每章又换词押韵,在整齐中显出变化,对后世七言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辑评

淸代沈归愚《古诗源》: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骚之变格也。……五噫四愁,如何拟得?后人拟者,画西施之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