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亭记
[明代] 宋濂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其青云第一峰,雉堞实绕乎峰上,旁支曼衍,蛇幡磬折。沿城直趋而西,如渴骥欲奔泉者,是为罗家之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其居之后,有地数亩余。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况所谓游观之所哉!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酒同酣,相与歌曰五山拔起兮青蕤蕤;六千君子兮何师师;凤毛褵褷兮啄其腴;秋风吹翠兮实累累;邈千载兮动遐思。歌已而退寿陵。
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孕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恰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
译文

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青的荷花,鲜艳靓丽可爱。大姓许氏,世代居住在这山下。承平的时候,有叫许仲孚,曾经接受他父亲的命令,种植了万棵竹子,还在这中间建造亭子。每当雨后初晴的时候,早晨的阳光微明,空旷澄静映照衬托,好象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珠闪烁七彩阳光,光亮透明明媚柔美,似扑入人的衣衫,衣衫顿时都成碧绿色的了。水分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流动。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的来临。虞集听说了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世俗的胸襟泯灭。”于是用“环翠”在匾额上题名。

等到到了正好是壬辰动乱时期,烽火不断,亭子和竹子被毁灭。等到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清明。仲孚同他的妻子子女从深山中回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之后,又修筑亭子还原旧貌,接着竹子的再生的枝芽也从山凹中茂密丛生了,三年过后就成了一片竹林。

寿陵县中和许仲孚有姻亲的人,都去仲孚那里,举杯依次替他祝寿,并且感叹说:“江西有许多名望的家族,从前豪门贵族的宅第到处都是,并且楼房亭台到处都有。(他们的楼房亭台)占领风景优美的地方连着高爽干燥的地方,没有不优美的。战乱以来,有一些(楼房亭台)毁坏却没有再修复的了;有费尽心思修筑却只是从摇摇欲坠的破败中摆脱而已;有的想整理却又没有空闲搬迁,无法安居的。更何况是所说的可以供人游览观光的地方呢!这个亭子虽然小,也可以用来赐予许氏的有关后代。够得上承担祖先的心意,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引路,这样做的(功德)是没有尽头的。

当中有叫陈闻的人,认为不可以没有什么用来给后人看的东西。于是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求我替他们写一篇记。

呜呼,从前的人也有题名园记的文章,说亭台楼房的兴起与废弃,可以用来占卜世事的兴盛与衰败。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了证明,那些人的话好像不是无中生有的。从前仲孚在战乱中出生入死,从早到晚都战战兢兢、相当警惕,即使是性命都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于耕种务农,尊崇于诗书。在有空闲的日子,怡情于景物的美好中,难道是没有它的原因吗?大概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恢复正常的秩序,天下达到太平已经有十多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生活,这是江西各个郡县可以了解到的;江西的各个郡县都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又能从中了解了。这样那么这个亭子的重新修建,不知是因为仲孚善于继承而欢喜,实在可以用来预知世道趋向太平,像三代一样和平昌盛,的确可以期待的。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特意替天下人说这件事情,不只是记载一件事情罢了。

仲孚名仲丽,非常喜欢学习并且有很好的修养,士大夫认为他言论、行为一致而称赞他。

注释

虞文靖公:指虞集(1272—1348),侨居河西临川。

爽垲:高爽干燥。

偾:毁坏。

褵褷:毛羽初生的样子。

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

赏析

宋濂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明道致用”是其重要的论文主张。他善于把一件平凡的小事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赋予其作品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政治色彩。《环翠亭记》就体现了他的这一风格,作品把以许仲孚为代表的中下层人民勉力耕凿、兴杯歌吟的朴实生活和以宋濂为代表的上层统治阶级对新王朝的殷殷之情表现得极为真实。

尽管《环翠亭记》包含着严肃的社会政治内容,但作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雅意。在艺术上给人以较高的审美享受。

首先《环翠亭记》文笔清秀,作者善于运用语言营造美的意境。如对环翠亭外雨后竹林景观的描绘就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赏。作者以竹林之绿为主色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被此掩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形象生动。一个颇具魅力的彩色世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晨光熹微”、“浮光闪彩”、“晶莹连娟”,而竹林之绿更是“冲溂于北南,洋溢乎西东”,人一走进这个世界,衣服“皆成碧色”。在这样一个如画的境界里,仲孚啸歌亭上,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的来临。作者满含诗情画意的文字,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其乐融融的古朴生活的氛围中。顿时,一幅竹林啸歌图展现在读者眼前,它高雅、清纯,令人神往之至。

其次、在结构上,始终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这样,让所叙之事明了,所议之论有所依凭,不至于空穴来风,唐突失据。作者一开始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由环境描写自然而然引出环翠亭,过渡自然巧妙。然后作者就环翠亭如何“兴”、因何“废”,以及它的“再兴”做了记述。这之中关涉到战乱,及乱后人们的重建家园。最后,作者就环翠亭的兴废发表了议论,点明了写作此记的原因及目的。全文结构简约,作者的议论也顺理成章。

此外,《环翠亭记》富有气势,颇具大家风度。作者不满足于仅记一事一物。它立意高远,过往思来,将人们的思绪带入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王山拔起兮青蕤蕤;六千君于兮何师师;凤毛褵褷兮啄其腴;秋风吹翠兮实累累;邈千载兮动遐思。”作者借他人之口,传达出他的历史人生之思,丰富并深化了这篇散文的主题。

评析

《环翠亭记》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一篇散文,出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该文是一篇应人而写之作,写于明朝开国之初,记述了一座园亭由兴到废,由废到兴的过程,赞扬了许氏一族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不仅在于此,他把一座园亭的兴废与世道人心,国之盛衰联系了起来,歌颂了明朝开国皇帝“正四海、致大平”的丰功伟绩,并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明朝政权寄予深切的期望。